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辉南县朝阳镇凭借“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紧扣城区居民“菜篮子”需求,着力打造千亩高端棚膜蔬菜产业集群,书写产业升级、百姓富裕的精彩篇章。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辉南县朝阳镇凭借“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紧扣城区居民“菜篮子”需求,着力打造千亩高端棚膜蔬菜产业集群,书写产业升级、百姓富裕的精彩篇章。
近年来,朝阳镇以棚膜经济破局,锚定城区居民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构建“基地+农户+市场”的产销模式,建立向阳村、兴德村、新胜村三大蔬菜产业园区。
如今,三大园区已建成100余栋日光温室和大棚,种植面积超千亩,形成以生菜、西红柿等为主的多元蔬菜种植体系,每年能够产出约3万公斤新鲜蔬菜,借助订单农业、直供商超等渠道,实现蔬菜四季供应。
“现在种地有机器,从播种、施肥到收获,全程实现自动化,各个环节都可以精细把控,确保蔬菜绿色安全。”朝阳镇兴德村产业园区大棚负责人郭佳介绍说,朝阳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推行“三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同时,引入滴灌、温湿度智能监测等现代化设备,实现科学化种植。此外,通过施用有机肥、物理防虫等生态技术,打造绿色生产链,提升蔬菜品质,产品不仅畅销本地,还远销周边市县。
新胜村采摘园负责人许岩感慨地说:“以前种菜凭经验,现在靠智能设备,节省了时间和人工,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守着大棚干活,比外出打工好多了!”说起村里的产业,向阳村村民张玉霞满脸笑意。在朝阳镇三大园区,像张玉霞这样的“棚膜新农人”有100多户。朝阳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多维增收体系,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园区务工赚取薪金,还能凭借入股享受分红。2024年,三大园区蔬菜产值达4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园区还吸纳困难群众参与育苗、管护工作,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难题。 村民贾佰友说:“以前冬天没事干,现在大棚四季有活,收入增加很多,日子越来越好了。”
从传统“菜园子”迈向现代经营,朝阳镇以棚膜蔬菜产业为着力点,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好画卷。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刘云鹏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贺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马贺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