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莒南县文疃镇发挥山区优势,林下经济成果显著,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提高农民增收的新引擎。通过做好林下文章,有效实现“生态+产业”双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鲁网3月21日讯 近年来,莒南县文疃镇发挥山区优势,林下经济成果显著,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提高农民增收的新引擎。通过做好林下文章,有效实现“生态+产业”双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春日暖阳,微风轻拂。走进文疃镇陈家岭村花椒园,但见一只只毛色鲜亮的土鸡在花椒树下自由穿梭,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振翅嬉戏。
“林下养殖最大的优势就是鸡活动空间大,可自由采食,活力旺,抗病力强,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村民陈长磊一边给鸡准备饲料,一边介绍道。林下养殖不仅降低了鸡的养殖成本,品质得到提升,而且售价也比普通养殖鸡高出不少,经济效益可观。
据了解,陈长磊去年春天投放鸡苗20000余只,中秋节前后就售出8000多只,加上200亩花椒园树上收入,总收益达30多万元。
“自发展林下经济以来,村民收入明显增长,较纯果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山长青说。
距离陈家岭村不远的石城村,林下种植蓬勃发展。在松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200亩茶叶基地,一行行一排排高大的黑松傲然挺立,松树下便是层层叠叠的茶畦,暖阳催醒了茶树,绿意尽显。
正在察看茶叶长势的松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运周说:“这片园子,从建园开始我尝试在黑松树下种茶,打造生态茶园,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茶叶品质高,市场反应良好。”
为推动林下茶发展,文疃镇积极推广黑松与茶复合共生栽植模式,在茶园周边及茶园内栽植带状和网状黑松防护林带,利用黑松下的自然条件,降低病虫害,改善茶园微域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通过施用有机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人工、机械除草,标准化生产等举措,促进林下茶高质高效发展。该镇现有茶叶生产经营龙头企业2家,茶叶精制规模加工车间3座,打造出了“松山春”“九顶三皇山”“崇惠”“青云峰”等优质茶叶品牌。
与此同时,地处银子窖村的临沂众鑫艾业农业有限公司院内,机器轰鸣,阵阵艾香扑面而来,工人们忙碌着粉碎艾草,打制艾绒,封装艾条。正在艾草粉碎岗位上作业的陈家庄村村民陈为玉和吴仕粉夫妇高兴地说:“俺老两口在这里务工,一年下来能收入7万多元,现在像我们一样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有20多人。”
公司负责人吴力凡告诉笔者:“别看艾草小,它浑身都是宝,更是老百姓的‘黄金草’。公司去年加工艾草4000余吨,创产值超过1000万元。”
“艾草加工是我镇中药材生产的拳头项目。为发展艾草生产,我镇引导农民林下种艾,使林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通过引进艾叶深加工设备,不断开发新品。并与多家药企建立合作关系,产品不愁卖。”文疃镇分管负责人化雨说。
林下经济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扶持、技术指导、协助开拓市场等。积极对接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引智赋能,聘请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办班授课,提供技术指导。在市场拓展方面,政府积极牵线搭桥,拓宽销售渠道,确保林下经济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目前,文疃镇以“林禽、林茶、林药、林企”等为主林下经济形成了一定规模。林下养殖点已有10多个,散养土鸡4.2万多只;林茶面积达2000亩,年实现茶叶生产总值1500多万元;中草药以艾草、金银花等道地药材为主,保有面积达5000亩以上,年可增收1200多万元;林下结合型龙头加工企业已有4家。林下经济不仅使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而且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文疃镇党委书记徐超表示,继续加大对林下经济支持,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融合发展之路,让绿林资源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与经济活力,书写生态与产业共赢新篇章。(通讯员 陈长松 杜莹)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小唐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