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中医益肾
编辑 | 中医益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昨晚睡得可香了!啥梦都没做,一觉到天亮!”等等,你确定这是好事?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做梦的人,健康指数比不做梦的人更高!是不是有点懵?难道那些天天梦游、白天犯困的人,居然比“睡得像猪”还要健康?别急,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保证你看完后再也不敢小瞧梦境了!
梦境的产生,和大脑的“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睡觉时,大脑有两种状态:深睡眠(像关机一样彻底休息)和快速眼动睡眠(像待机模式,后台还在运行)。梦,大多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做梦,可能意味着他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太短,甚至缺失。而这,会影响记忆力、情绪调节,甚至增加焦虑的风险!
长期不做梦的人,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记忆力容易下降,第二天脑子像没开机一样,连昨天吃了啥都想不起来。情绪也可能变得不稳定,梦境的作用之一,就是帮我们“消化”压力,如果长期不做梦,焦虑、暴躁的情绪可能会悄悄找上门。
更重要的是,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科学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不足的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会下降,更容易生病。所以,别觉得不做梦是“睡得香”的标志,可能是身体在偷偷报警!
有时候,我们其实做梦了,但醒来后立刻忘记,这很正常。但如果长期完全没印象,可能真的有问题。
压力过大,可能影响大脑的睡眠结构,让快速眼动睡眠变少。睡眠质量太差,比如长期熬夜、频繁被吵醒,也会让梦境减少。还有些人喜欢睡前喝酒、吃安眠药,这些东西会抑制快速眼动睡眠,让梦境“消失”。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睡觉时打鼾严重,甚至偶尔憋醒,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作怪,这会导致大脑缺氧,影响梦境的产生。如果你长期不做梦,真的要考虑改善睡眠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少做梦,可以试试调整作息,让大脑按时进入“做梦模式”。晚上10点-11点入睡,避免熬夜,能让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变长。
另外,睡前尽量减少压力,别让大脑太“嗨”。如果你睡前还在想“明天的PPT怎么做”或者刷短视频,大脑会处于“过载”状态,影响睡眠质量。可以试试睡前泡脚、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
还有一点很关键,别乱喝酒、吃安眠药。虽然这些东西可能让你更快入睡,但它们会抑制快速眼动睡眠,影响梦境的产生。如果真的想改善睡眠质量,最好靠调整作息,而不是依赖这些外力。
如果你想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梦境,不妨试试“梦境记录法”——在床头放个笔记本,每天早上醒来立刻回忆梦境并记录下来。这样能训练大脑,让你更容易记住梦境。
梦,不仅仅是睡眠的副产品,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不做梦,可能意味着睡眠质量出了问题,甚至身体在悄悄发出求救信号!
所以,今晚睡觉前,不妨做个小实验——规律作息、放松身心,看看能不能找回梦境?如果第二天早上能回忆起一点点梦的片段,恭喜,你的睡眠质量可能正在变好!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趣又实用,赶紧分享给朋友吧!看看他们是不是也有“梦境缺失症”?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健康又快乐!
参考文献:
Walker, M. P., & Stickgold, R. (2010). “隔夜炼金术”:依赖睡眠的记忆演化。《自然神经科学评论》, 11(3), 218-230.
Scammell, T. E. (2015). 发作性睡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373(27), 2654-2662.
Rechtschaffen, A., & Bergmann, B. M. (2002). 大鼠的睡眠剥夺研究:对1989年论文的更新。《睡眠》, 25(1), 18-24.
来源:中医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