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城墙体系的完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巩昌卫指挥刘显主持重修巩昌城,城墙周长“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设四门(东永安门、南武安门、西静安门、北清安门),城门建有月城、角楼,并以砖堞加固,形成“雄压全军”的防御体系。此后多次扩建:
陇西城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明清两代的建设与人文发展中呈现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积淀。
明清陇西城模型
一、明清城池建设:从军事防御到城市扩张
明代城墙体系的完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巩昌卫指挥刘显主持重修巩昌城,城墙周长“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设四门(东永安门、南武安门、西静安门、北清安门),城门建有月城、角楼,并以砖堞加固,形成“雄压全军”的防御体系。此后多次扩建:
成化五年(1469年),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桢主持增筑北关城垣,周长2.4万余步,增设东西两堡。
正德十三年至十六年(1518-1521年),知府朱裳主持扩展东西两关,进一步强化城防。
万历五年(1577年),北关城进一步扩展,规模远超主城,新增五座城门(如东翊秦门、西镇羌门等),形成“三面环水,背靠仁寿山”的山水城格局。
熹宗天启元年(1621),知府刘文琦重葺大城及东西二郭。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巡按御史金鼎、镇守总兵官柏永馥、分守陇右道参议王纪、署府通判谢鉴、知县许上通再修大城,砖堞女墙焕然一新。旧制大城属卫,三郭属县。顺治十八年(1661)裁卫,城郭均属县。
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鲁廷琰主持重修东西两关门楼,东曰来春楼,西曰赏稼楼,逐步从军事防御转向城市生活服务。
二、标志性建筑:威远楼的演变与功能
明代扩建。 威远楼(又名雄镇楼)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三楹扩建为五楹,更名为“雄镇楼”,成为军事指挥与报时中心。其建筑风格融合宋元遗风与明代雄浑,楼内放置铜壶滴漏,兼具报时与警讯功能。
清代扩建与修缮。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扩建后复名“威远楼”,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府唐树义增设石晷,强化其作为时间与秩序象征的功能。楼内文物展陈逐步丰富,成为陇西城池变迁史的“活化石”。
北关正街旧照
三、北关正街: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陇西北关正街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陇西城的商贸核心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成为丝绸、药材等商品的集散中心。
北关正街西南至东北走向。明清时期,这里依托古丝绸之路的陆路贸易线路,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转站,商队往来频繁,货物通达陕、甘、青、藏及中亚地区。
街道两侧分布着密集的商铺和行栈,青砖黛瓦的临街建筑兼具商业与居住功能。清代头天门牌坊、宝庆寺过殿等建筑群不仅具有宗教功能,也是商贾议价、行会活动的场所。街区内还设有专门的药材切片交易区、鲜货交易区,以及丝绸布匹的专营店铺,形成分门别类的市场格局。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北关正街汇聚了来自关中、江南的丝绸制品,如锦缎、绢帛等,部分商品经此转运至西域。
街区内设有丝绸染色、织造作坊,结合本地羊毛、驼毛加工技艺,形成特色纺织品贸易。
明清时期北关正街的药市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植、炮制、切片、仓储及交易环节。药材切片工艺(如“九蒸九晒”“火燎法”)独具特色,吸引全国药商前来采购。 药市分为鲜货区与干货区,药农与客商现场议价,切片后的药材按品质分级陈列。清代文献记载,每逢集日,“人头攒动,药香盈街”。
四:城池的衰落与被毁
晚清同治回乱中的军事攻陷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二十日午夜至次日凌晨,陇西城(巩昌府治所)在“陕甘回乱”中失守。此前,城池虽多次被围但未被攻破,最终因守备力量衰竭,被叛军攻入城内。据家族口述史记载,城破时“几万无辜百姓被S”,城中老弱妇孺因行动不便难以逃生,男性幸存者多通过城墙缺口或熟悉地形的小道逃亡,如西堡子李氏家族成员跳城墙时遭砍伤,仅以发辫裹伤侥幸存活。
城防体系崩溃与人口凋敝
陇西城墙作为明代修建的军事屏障,在回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威远楼(鼓楼)成为临时避难所,曾庇护数千百姓,但其军事防御功能已失效。战乱导致城内“人如猪狗,命如蝼蚁”的惨状,大量民居(多为低矮土坯房)被毁,幸存者被迫流亡他乡,如李氏家族逃至理川镇以制糖为生,十余年后方随左宗棠平定叛乱重返故土。
战后重建的局限性
左宗棠平定回乱后,虽逐步恢复社会秩序,但陇西城已元气大伤。战乱遗留的“白骨塔”“万人坑”等遗迹成为历史创伤的象征,而城墙修复仅限于局部,整体防御体系再未恢复至明代鼎盛状态。
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冲击
20世纪50-70年代,威远楼、老城墙等残存遗迹在“破四旧”等运动中遭到系统性拆除。据记载,原本“烟火万家”的古城格局被现代化建筑取代,城墙仅余零星残垣(如北关王家门段),而纪念战乱死难者的“公墓”遗址(如“白骨塔”)也被商品房覆盖。
1965年陇西城照片,可见完整城墙
文物保护意识的滞后
战乱遗留的实物证据(如兵器“苗杆子”、铅弹丸)及碑刻散佚严重,民间家族记忆成为重要补充。例如,李氏祖坟中埋葬的遇难先人,以及口传的逃亡细节(如用苤蓝充饥、马车运回棺木),均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微观视角。
陇西城的毁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坍塌,更是明清以来西北边疆治理危机的缩影。晚清国力衰微导致“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离心状态,军事防御与民生保障双重失效;而近代社会转型中,历史遗产的保护让位于激进改造,最终使这座“陇右巨郡”的辉煌仅存于文献与残砖断瓦之间。
来源:微美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