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3 09:19 3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逐步下沉至乡村社会,并与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与高效化要求相契合,有利于改变村民的思维方式,重塑乡村格局,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乡村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仍存在治理主体参与不足、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逐步下沉至乡村社会,并与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与高效化要求相契合,有利于改变村民的思维方式,重塑乡村格局,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乡村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仍存在治理主体参与不足、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治理规划缺失等问题。因此,亟需将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提质升级,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强数字平台建设。搭建村民日常交流、政策发布和村级治理的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数字乡村场景。借助乡村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相关内容,使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村庄信息、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拓宽乡村服务渠道。在线下,通过张贴宣传条幅或海报,开展宣传走访和科普等活动,扩大治理场域半径。更为关键的是,要完善线上、线下场景的乡村服务体系,依据线上场景的数字业务特点,同步调整和优化线下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有温度、有效率的乡村治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乡村数字治理平台的建设应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立足各村社会结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聚焦村民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体验,实现技术的实际应用。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化体系,实现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数据处理平台,确保各级管理者能便捷获取必要数据,减少重复收集,提升数据质量和效率。如贵州省搭建了黔农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设置党建管理、乡村政务管理、智慧乡村旅游等“互联网+”场景,提升了数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健全乡村数字治理的监督与评估体系,以实际成效为导向,强化风险防控。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制度运行管理平台,对网络监管中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界定。同时,应建立动态化考核机制,对不同层级、不同人群的工作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和考核,激发各方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数字服务供给,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服务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关键要素,需要加强数字服务供给体系,破除制约数字服务的信息壁垒。首先,要解决各部门之间“数据孤岛”难题,科学界定各部门数字化服务供给的权责,将一体化数字服务下沉到乡镇级别。针对农村数据信息散乱、信息规范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各地应秉持开放性、整体性思维,增强政府内部的协同联动,促进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形成一体化数据共享体系。其次,健全数字乡村的数据整合和共享能力,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将数字生活元素如养老、医疗、生态等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中,让村民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数字化公共服务。尤其要关注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依据他们对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针对性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字乡村服务系统,如适老化服务,提高乡村治理的实用性。再次,强化乡村数字治理信息安全保障,健全网络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数据信息的安全防护水平。

促进群众协同治理,激活村庄人口参与活力。首先,乡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执行者和推广者,是促进数字治理在乡村落地的主力军,因此要积极发挥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各地应注重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培养青年干部的数字素养和技能。通过定期开设专题研讨班、举办相关主题会议等形式,强化乡村干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要提高乡村干部运用党的理论破解难题的能力,也要引导乡村干部不断革新治理理念和方法,主动运用数字工具治理乡村,提高村“两委”干部的能力建设。其次,村民是构成乡村地域空间的实践主体,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形式。各地应多渠道、全方位提升村民的数字能力,增强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度,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乡村治理格局。在培训村民时,应优先针对文化水平较高、年龄较轻的群体实施定制化培训,建立网格化学习小组,形成乡村数字化治理氛围。鼓励村民通过数字平台参与政务服务、集体活动、村务管理等乡村治理过程,完善数字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服务,提升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感。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群众获得感。通过经济激励、社会激励等多种方式给予村民物质奖励或荣誉,提升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村民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经济激励即采用积分制度换取相应的奖品。社会激励则可通过村干部的权威性、党员的示范效应及邻里间的信任等内在机制发挥作用。

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吸纳乡村精英加入乡村治理队伍,招聘既懂治理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充分发挥懂群众工作的传统乡村治理人才的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加大数字乡村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与引导高素质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如实行人才筑巢工程,吸引数字人才返乡就业或创业;另一方面,要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如依托高校、企业、研究院,强化产学研合作,定期开展数字技术相关培训。

(作者单位:安徽开放大学文法与教育学院;本文系2025年安徽开放大学校级课题“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困境及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25-03〉)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