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农村宅基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乡村存在大量闲置宅基地,据统计,中国约有19万平方公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其中宅基地约占13万平方公里。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农村宅基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乡村存在大量闲置宅基地,据统计,中国约有19万平方公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其中宅基地约占13万平方公里。
当前,农村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许多宅基地闲置荒废。
那如何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激活乡村呢?把这些闲置宅基地与农旅项目相结合时,便会产生诸多优势:
1、闲置宅基地为农旅项目提供了现成的土地资源,可大大降低项目的前期开发成本;
2、乡村宅基地往往具有独特的乡村风貌和文化底蕴,能够为农旅项目增添独特的魅力,满足城市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体验需求;
3、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农旅项目,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乡村民宿作为农旅项目的热门选择,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到乡村体验宁静、自然的生活,乡村民宿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在特色打造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民宿。
比如,在江南水乡,可以打造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宿,白墙黑瓦,尽显古朴典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则可以融入民族特色元素,如苗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特色农庄的经营模式多样,主要围绕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展开。游客可以在农庄里亲自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体验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比如成都蕃米创意农场,采用生态农业方式种植蔬果,设置了农事体验区,让客户参与到传统的农耕活动中,还提供农家餐饮服务,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
文化体验基地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乡村文化。可以围绕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方面展开,如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开设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等。
例如,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将当地的“晒秋文化”打造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晒秋景观,还能参与到晒秋活动中,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同时,古村还开设了木雕、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坊,让游客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康养度假中心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在选址方面,应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
配套设施和服务内容应围绕康养主题展开,如建设温泉浴场、健身中心、中医养生馆等,提供健康饮食、心理咨询、康复理疗等服务。
以海南博鳌的东屿岛温泉度假区为例,该度假区依托当地的温泉资源和优美的海滨风光,打造了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康养度假中心。度假区内设有多种类型的温泉泡池、专业的健身设施和中医养生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康养体验。
02
成功案例借鉴
原本是一个“空心村”,大量宅基地闲置。改造过程中,保留了乡村原始风貌,对闲置老宅进行修缮和改造,融入现代度假元素。
运营模式上,“采用会员制和散客预订”相结合,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一站式服务。
改造后,村庄从破败的空心村转变为热门乡村度假综合体,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旅游 + 民宿 + 采摘”一条龙模式。具体做法是,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特色民宿,满足游客住宿需求;开发采摘园,种植各类水果和蔬菜,供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同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如修建观光步道、打造休闲广场等。
成效显著,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改善了乡村的整体环境。
通过“宅基地入股”模式发展民宿经济,街道成立工作专班,深入调研掌握闲置宅基地情况,引进企业与村集体合作,村民以闲置宅基地入股,企业负责统一规划、设计、改造和运营。
村集体参与管理并获分红,村民有流转费用和二次分红,还优先获得就业岗位。这种模式盘活了闲置资源,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各地可通过创新模式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03
发展农旅项目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1、资金短缺: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融资渠道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2、人才不足: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制约项目发展。
3、政策限制: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审批程序复杂,土地使用、环保等方面存在限制。
4、市场竞争:农旅市场竞争激烈,项目特色不突出,难以吸引游客。
二、解决对策针对上述挑战,可采取以下解决对策。
1、吸引投资方面,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众筹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2、培养人才方面,加强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3、争取政策支持方面,积极与政府沟通,推动政策完善,简化审批流程。
4、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打造差异化产品,加强营销推广,提高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闲置宅基地正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黄金载体。这些沉睡的资源通过民宿改造、特色农庄开发、文化体验基地建设等路径焕发新生,既解决了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又催生出乡村旅游新业态。
当前项目开发需破解资金、人才、政策三重瓶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培育职业农民、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策略,可推动农旅项目可持续发展。
来源:酷妹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