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消费者报道》对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检测显示,12款检出镉、7款含总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镉含量达0.011mg/kg,虽未超标却引发健康担忧。网友质疑:“零添加的承诺,竟成了文字游戏?”
检测暴雷:12款“零添加”酱油全翻车,千禾镉含量引恐慌
2025年3月,《消费者报道》对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检测显示,12款检出镉、7款含总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镉含量达0.011mg/kg,虽未超标却引发健康担忧。网友质疑:“零添加的承诺,竟成了文字游戏?”
千禾味业紧急回应称,镉元素源于原料(大豆、小麦等),属“自然本底携带”,且含量远低于婴幼儿食品标准(≤0.06mg/kg)。但消费者并不买账:“零添加不是应该更安全吗?连重金属都控制不住?”
商标罗生门:“千禾0”是零添加还是智商税?
争议核心在于千禾酱油包装上醒目的“千禾0”标识。消费者普遍认为“0”代表零添加,但企业回应称这只是注册商标,用于区分产品线,与“零添加”无直接关联。律师指出,此举涉嫌利用商标设计误导消费者:“‘千禾0’与‘零添加’并存于包装,显然在打擦边球!”
更讽刺的是,千禾曾多次尝试注册“零添加”相关商标,但因政策限制失败,转而注册“千禾0”“千禾零加”等商标,并刻意放大“0”的视觉冲击力。网友怒斥:“把消费者当傻子耍!”
⚡️行业潜规则:零添加无国标,企业集体玩“标签游戏”
此次事件暴露酱油行业两大乱象:
标准缺失:我国未对“零添加”明确定义,企业自行解释为“不主动添加防腐剂、增味剂”,但原料中的天然成分(如镉、谷氨酸钠)无法避免。消费者以为的“纯净”,实则是“文字游戏”。
营销狂欢:自2022年海天“双标门”后,千禾借“零添加”概念收割市场,股价一度暴涨。但随着行业跟风推出同类产品,千禾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下滑,暴露出“伪健康”营销的泡沫。
专家直言:“零添加本质是营销噱头,企业利用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恐惧,掩盖原料和生产环节的潜在风险。”
️信任崩塌:股价4天蒸发9.5亿,消费者两极分化
事件发酵后,千禾味业股价4日内暴跌9.5亿元,直播间紧急关闭评论,折射出食品安全对品牌的致命打击。
消费者态度分裂:
支持派:“原料自带重金属无法避免,企业已透明回应,不必过度恐慌。”
质疑派:“从商标设计到客服回应,处处是套路!再也不信‘零添加’!”
更有多地超市紧急下架涉事产品,网友晒出退货记录:“买的是健康,结果买了个寂寞!”
破局之路:重建信任需要三把“钥匙”
企业透明化:千禾承诺开放工厂供监督,但需长期践行。如直播生产线、公布原料溯源信息,而非危机公关的权宜之计。
监管补漏洞:亟需制定“零添加”国家标准,明确重金属限量,并严惩标签误导行为。参考欧盟标准,对酱油中镉、砷等设定上限。
消费者觉醒:测评博主建议关注配料表长度、氨基酸态氮含量(特级酱油≥0.8g/100ml),警惕“清洁标签”陷阱。
#你还会为“零添加”智商税买单吗?#
#食品安全信任崩塌如何挽救?#
评论区已炸 围观退货潮现场、专家解毒指南、行业黑幕揭秘!
来源:雄鹰辉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