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吴融三首巅峰诗作,情感沉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3 10:00 3

摘要:《杨花》则笔锋一转,赞美杨花不与百花争艳,却独爱风的独特品格,借此表达对自由、洒脱精神的追求;《桃花》描绘桃花盛开的绚烂景象,期盼桃花结出“千年实”,展现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寄托对生命力和美好事物永恒的向往,情感积极。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唐诗人。他早年科举不顺,自咸通六年(865)起屡试不第,直至龙纪元年(889)方中进士,时年已四十岁。

本文吴融三首诗都以花喻世,借物抒情。《途中见杏花》以“出墙红杏”起兴,实则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闷,以及对朝堂命运的隐忧,情感沉郁。

《杨花》则笔锋一转,赞美杨花不与百花争艳,却独爱风的独特品格,借此表达对自由、洒脱精神的追求;《桃花》描绘桃花盛开的绚烂景象,期盼桃花结出“千年实”,展现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寄托对生命力和美好事物永恒的向往,情感积极。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这首《途中见杏花》,是诗人吴融旅途中的感怀。诗人用杏花起兴,实则借花抒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怅惘。

首句“一枝红杏出墙头”,开门见山,点明地点和景象。这“出墙”的杏花,本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眼中,却有了不寻常的意味。它像什么呢?它像极了被埋没的贤才,纵然才华横溢(“红杏”的艳丽,暗示才华),却困于一方天地,无法施展抱负。这与屈原《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贤才不得其用的痛惜。

次句“墙外行人正独愁”,诗人的目光从杏花转到自身。“行人”,是诗人自指,一个“独”字,道出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他为什么“愁”?这“愁”不仅仅是旅途的孤单,更是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墙内的杏花,尚且能够探出头来,展现自己的美丽,而自己呢?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只能漂泊天涯,空怀壮志。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这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将“愁”深化为“恨”。“长得看来”,是说诗人久久凝视着杏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恨”,恨自己不能像这杏花一样,即使身处墙内,也能被人看见。更何况,这美好的杏花,诗人也只能匆匆一瞥,无法长久停留(“难留”)。这又暗喻了诗人理想的短暂和易逝,纵然有美好的愿景,却难以实现。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这两句描写周围环境,渲染气氛。“林空”,说明时间已近黄昏,“色暝”,天色渐暗。黄莺归巢,而诗人却无家可归,更添漂泊之感。“春浅”,说明时节尚早,早春的寒意,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杏花虽美,却因为天气寒冷,连蝴蝶都不来。“蝶未游”,也象征着诗人知音难觅,壮志难酬。

最后两句“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杏花,飞向了遥远的京城(“帝乡”)。“千万树”,想象京城里杏花盛开的景象,与眼前这孤零零的一枝杏花形成对比。那“千万树”的繁华,象征着国家的强盛,也象征着人才济济。然而,这繁华景象却被“澹烟笼日”遮蔽,变得“暗”淡。这“澹烟”,可以理解为奸佞当道,遮蔽了贤才的光芒,使得整个朝廷(“神州”)都显得昏暗。

这首诗,看似写杏花,实则句句写人、写情、写志。吴融以小见大,将个人的遭遇与朝廷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深刻的忧虑和无奈。他没有直接抱怨,而是通过层层铺垫,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得诗歌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这首小诗,题目简单,就两个字:杨花。杨花,就是柳絮,大家都见过,春天一到,漫天飞舞,像下雪一样。吴融的这首《杨花》,妙就妙在,他不写杨花白,也不写杨花轻,他写杨花的一种“脾气”。

你看,头两句“不斗秾(nóng)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吴融说杨花啊,它不跟那些艳丽的花儿比美,也不去争夺那最鲜艳的红色。“秾华”就是指那些开得浓密而艳丽的花。杨花呢,它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点也不起眼。它就那么自由自在地,在晴朗的原野上飞舞,像雪花一样,飘飘洒洒,迷迷蒙蒙的。“濛濛”二字,把杨花那种轻盈飞舞、漫天遍野的景象,描绘得真切。

这两句,其实是用了一种衬托的手法。吴融先抑后扬,先说杨花“不斗”、“不占”,好像它很“低调”,很“不起眼”。但接下来,一个“自”字,味道就出来了。这个“自”字,体现了杨花的一种独立,一种洒脱。它不依靠任何人,也不与人争抢,它有它自己的天地,它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再看后两句,“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这真是神来之笔!吴融在这里做了一个对比:别的花儿啊,都害怕风,都恨风把它们吹落。花儿被风吹落,就意味着凋零,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你看古代诗词里,写到落花,总带着一种伤感,一种惋惜。比如“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比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但是,杨花呢?它不一样!它偏偏喜欢风!“唯有”两个字,写出杨花的不同寻常。“独爱”二字,更是点睛之笔。杨花为什么喜欢风?因为它借助风的力量,才可以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才可以把它的种子,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在这里,吴融赋予了杨花一种人格化的特征。我们可以想,他或许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对杨花的描写中。这杨花,不就像那些不畏艰难,勇敢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吗?它们不害怕挫折,不害怕打击,它们勇敢地拥抱风雨,在风雨中成长,在风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先看前两句:“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吴融起笔,抓住桃花盛开最显著特征:一个字,“红”。但他不用单字“红”,用“烂漫红”,桃花开得热烈、灿烂,铺天盖地,一片红云。“娇”字用得妙,把花拟人化,仿佛一位娇羞美人。“和”字更添几分柔媚,让人感到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再看第二句,“丹彩”二字,把桃花颜色描绘得更加具体、丰富,不仅仅是红色,是那种鲜艳欲滴、闪耀光泽的红色。“灼”字,有燃烧、照耀之意,桃花这团火,点燃春天,温暖大地。“春融”二字点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桃花盛开正当时。这两句,吴融调动视觉,让读者看到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桃花图。

说到这“灼”字,让人想起更早时候《诗经》里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yāo:茂盛貌;灼灼zhuó:花开鲜艳貌)。《诗经》这句,贺新娘,赞美女子青春貌美,如同盛开桃花。吴融这里,虽没直接写人,单写景,但花如此娇艳,谁看了不会心生欢喜,联想到美好事物呢?

再看后两句:“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吴融由眼前美景,想到未来,产生美好期盼。“何当”二字,是“何时能够”之意,表达一种期盼。“千年实”,这里明显化用典故。《汉武帝内传》记载,西王母曾赠汉武帝仙桃,说这桃“三千年一结果”。吴融希望眼前桃花,也能结出“千年实”,果实长存,象征生命力,象征美好事物永恒。最后一句,“将示人间造化工”,诗人希望把这“千年实”展示人间,让人们看看大自然神奇力量、巧妙创造。

古人咏桃花,常与爱情、美人联系。比如唐朝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感慨物是人非。吴融这首诗,角度特别,不拘泥于个人情感,而是着眼于桃花本身,赞美大自然生命力、创造力,立意更高远。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