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日本当地时间8月15日正午,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了一封《终战诏书》,宣布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并迎接“终战”。
1945年,日本当地时间8月15日正午,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了一封《终战诏书》,宣布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并迎接“终战”。
但在此期间,他却始终未曾提及“投降”二字。
据了解,在该《终战诏书》中,天皇裕仁始终强调的是,由于“战局长时间未能好转”,且“若继续交战将导致民族灭亡”,让日本军民再“忍所难忍”,所以只能选择“终战”。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这份《终战诏书》,言辞间无不表现出对迎接“终战”所展露的无奈与遗憾。
由此可见,日本当时的狼子野心并未完全消亡。他们只是怕了,而不是觉得自己错了或者失败了!
与此同时在我国境内,《大公报》也在当日以头版特大字号刊登了“日本投降矣!”这句话。
随后,全国各大报刊争相刊发号外,并以套红标题的方式宣告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最终胜利。
在当时的延安、重庆、上海等地,民众更是自发地涌上街头,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等方式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当天群众们高喊着“中国万岁”,将部分城市装点成一个“不夜城”,整晚整晚地灯火通明。
而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日本官兵,不少都在当日以为“武士道精神”殉道为由,自杀或者切腹,似乎很难接受日本战败投降的事实。
但同时,尚留在我国境内或者中苏边境的一些日本关东军等部队,则已经开始向苏军等交战对手移交武器。
至于那些对该场战争所知甚少的日本平民,很多都在听完裕仁天皇的广播后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与震惊,也有不少人默契地聚集在日本的皇宫外跪拜哭泣,神情很是哀伤。
看来,虽然在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在战争最终迎来结局的这一刻,终究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过,在当时,最该发愁的估计就是那些在战场上被各国所俘获的日本俘虏。
比起还能在日本投降后被转运回国的士兵,他们不仅处境更加艰难,未来也更是无法预知。
根据二战战后资料记载,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国际上共有三支比较重要的日军俘虏群体,需要被战胜国集体安置。
而他们则分别分布在苏联、中国,以及美国与中南亚战场。
就当时的美国而言,对待这批日本俘虏,他们主要追责的是那些日本高层战犯。
因此,大部分的普通日本兵俘虏,都在1946-1947年间被分批遣返,并未涉及大规模的劳工惩罚。
至于我国,基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以及“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精神,选择的完全是自主制定俘虏政策的方式。
以此为基础,我国对待那些已经投降的日军,在政策上极其“宽容”。
根据权威资料记载,当时在国共两党控制区域,我方共接收了约120万日军战俘和侨民,还设立多个战俘营。
早期因为国民政府资源匮乏,所以能提供给这些战俘的待遇相对来说较差,仅能堪堪满足温饱而已。
如果是在特别贫困的地区,这些战俘还得参加必要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不过与他们曾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相比,这些已经是相当宽厚的待遇了。
至于我中共控制区,当时主要推行的是“思想改造与人道主义并存”的政策,强调“一定要仔细区分军国主义士兵与普通士兵”,以期给那些普通士兵更多的“人文关怀”。
当然,我方控制区当时的物资条件也非常有限,所以其中不少的日本战俘,都需要参加一定的农业生产劳动。
如果对方恰好还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可以去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医疗队参加工作。
当然,从1945年日本战败起,我国就启动了日军战俘的遣返工作。
从1945到1948年间,大批日本兵俘虏被分批遣返。
在这其中,只有部分掌握了特殊技能的兵种,比如工程师、医生等,曾被短暂留用参与到我国的战后重建中。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方对俘虏的态度相当“宽容”,所以不少战俘在被遣送回国后,纷纷自愿成为了之后中日友好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但与此同时,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国度,那些被苏联红军所俘获的日军战俘,就没有那么好命了。
在二战结束后,苏联以“劳动力补偿”为由,将约60万战败的关东军及日本平民战俘长期扣留在本国境内。
还在之后将他们强制送往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并让他们在这里的劳改营参加任务繁重的集体劳动改造。
在此期间,鉴于当年日军给国际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苏联对他们可没有什么好脸色。
根据现有资料记载,这些当年被苏联扣押的几十万日军战俘,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不仅缺衣少食,还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们还得长期从事伐木、采矿等高强度劳动。
因此据后来统计,最后在这些人中,约有10%到30%的战俘,也就是约6到18万人,全都死于饥饿、严寒、疾病等。
而且相比而言,在这其中,那些日军女兵俘虏的处境更是艰难,所经历的“苦痛”简直就如人间炼狱一般。
首先,大部分日本俘虏在被送往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强制劳动时,都要忍受那里极寒天气的折磨,这些女日军俘虏也是如此。
在这里不仅天寒地冻,气候条件极其恶劣,食物更是匮乏。
因此,有不少的俘虏最后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御寒物品,以及无法吃到可以饱腹的食物而身亡。
更有甚者,一觉睡下去就再也醒不来了,就连是被冻死的还是饿死的都不得而知。
毕竟为了惩罚这些罪恶的战犯,苏联给他们提供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
大部分的俘虏只能蜗居在简易的帐篷、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或者临时开挖的地下窝棚里,人均居住面积甚至达不到1平方米。
且这些所谓的“居所”大多四面漏风,根本没有任何保暖性可言。
因此,在西伯利亚和远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俘虏们饱受寒冷之苦。
至于那些女日本兵俘虏,她们不少都被安排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居住。
除了缺乏足够的衣物和保暖设施,这里的温度也并没有比外面好太多。因此,不少人都在这里被活活冻死。
等到了白天,男人们被安排去从事伐木、建筑、采掘、运输等重体力劳动,这些女俘虏则被安排去挖矿、挖煤、挖土豆。
虽然听起来比男的待遇好了不少,但她们实际的工作强度仍然很大,每天几乎都没有很多的休息时间。
再加上连饭也吃不饱,至于营养更是不敢奢求,因此不少人都因过度劳累而长眠在这些苦寒之地。
其次,这些地方的医疗条件也非常匮乏和落后!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恶劣,俘虏们隔三差五就会生病。
且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再加上人群密集,不久便沦为了传染病滋生的温床。
各种人类所能想到的疑难杂症,一时间都在俘虏群中疯传。
最后,除了物质上的折磨,苏联对这些日本俘虏的精神折磨也相当狠辣。
在当时的这些俘虏劳动营中,日本俘虏们每天除了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也要随时防止自己犯错,以免触及到了那些看管他们的苏联士兵的逆鳞。
一旦他们中有人不听从管教或者在干活中偷懒,轻则遭受苏联士兵的鞭打,重则直接被枪毙。
因此,这种随时会丢掉性命的恐惧气息,长久得笼罩在这些日军俘虏的心头,让他们寝食难安,长期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但比他们更凄惨的,还得是那些女兵俘虏。
在这里,她们不仅遭受着和男性俘虏一样的无情待遇,还长期遭受着苏联士兵的性别歧视,遭遇尤为悲惨。
比如,她们会因为各种原因,长期遭受苏联看守们的性侵犯和性骚扰,最终让她们的下场比慰安妇还惨。
而在当时,不少苏联士兵都将这种行为称为是“猎艳”,让这些女兵俘虏不堪其扰。
最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的女性日本兵俘虏,其身心健康无不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不少人都因身体上的伤痛而自杀,也曾因无法承受如此精神折磨而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此情形,以至于很多幸存者时至今日,都不敢在任何时候回忆那段黑暗的历史。
不过,对比他们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痛而言,这些大概也都只能算是“报应”!
2、阿蒙:对待战俘,中共比美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观察者网2016-05-10 07:35
来源:慧言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