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意味着在行业周期的惊涛骇浪中完成数轮迭代,也可能意味着在时代审美的剧烈嬗变下被贴上“守旧”的标签,还可能意味着,当互联网的速生速朽与消费主义的泡沫褪去后,它用一针一线织就出一张关于长期主义的答案。
作者|深氪新消费 王怜花
36年,对于一个服装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能意味着在行业周期的惊涛骇浪中完成数轮迭代,也可能意味着在时代审美的剧烈嬗变下被贴上“守旧”的标签,还可能意味着,当互联网的速生速朽与消费主义的泡沫褪去后,它用一针一线织就出一张关于长期主义的答案。
在全球化浪潮裹挟国际大牌垄断审美话语权的语境下,一批深谙东方肌理、历经几十年淬炼的民族时尚品牌,以破竹之势撕开了被西方美学主导的时尚帷幕。
2019年,《福布斯》中国U30榜单的评委玛丽·热纳维耶芙·希尔就曾评价,“这是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为中国时尚业定义未来愿景的关键时刻。”
创立于1988年的EP雅莹正是传承民族大旗的服装品牌之一。在服装品牌高频代际加剧的经营压力下,在时代审美嬗变迭代的周期中,它以融合为支撑,在快与慢、东方与西方、商业与匠心中架起了坚实的桥梁,并找到自己独有的生存法则
——平衡哲学。
01消费心智卡位:中产女性既要文化认同,也要国际语境多年前,一位科技公司女性高管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重要场合的着装,我至今依赖七年前在国外购买的Armani套装,因为国内品牌的设计总在‘过度中式’和‘模仿西式’间摇摆。”
她的无奈折射出中国高端女装市场当时普遍的困境:
当中产女性在消费升级下产生新的审美偏好,当服装需求从最基本的物质层面上升到更深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许多品牌仍然难以兼具文化底蕴和现代审美,要么陷入“过度中式”的窠臼,要么在“模仿西式”的迷途中反复折腾。
与此同时,全新的零售环境和服装品牌高频代际的压力,又让重构东方美学,将中国元素融入西方审美韵味,满足新一代际的好奇和想象这件事,变得更加迫切。
民族时尚品牌EP雅莹,从中冲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不是简单地复制西方的时尚语言,也没有一味地堆砌传统符号,它以“融合”“平衡”作媒,以东方美学的精髓和当代设计为介,让服装成为文化载体,在品牌叙事中构建起独特的文化自信。
EP雅莹「民族的明悦」系列
服装设计上,EP雅莹多次深入文化最源头的发祥之地。自2021年开启EP雅莹民族系列服饰以来,5年时间里,走进黔东南地区,与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手工艺匠人交流、学习,将刺绣、蜡染、 锻银等非遗工艺用当代的语言表达在服饰设计之上,于EP雅莹的精织细绣中窥见民族传统美学的多样形态。
以2024年秋冬时装节上发布的“龙鱼蝶通天纹”系列为例,通过与中国苗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杨金秋老师和23位苗族绣娘合作,在服装上巧妙展现了平绣、挑花、堆绣等12种苗族技法的魅力,使其向传统工艺致敬的同时,又诠释了专属于现代东方美学的文化深度。
除此之外,因雅而生的国风展也伴随着品牌的发展而“随处可见”。雅莹总部的美述馆里,一线城市旗舰店里,当地的时尚主题博物馆里,EP雅莹在尽品牌之所能地“表白”着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赞美与弘扬。甚至在2024年3月启幕了一栋中华服饰文化创意研学楼,用足够的空间带领参观者走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中华服饰的发展历程与艺术魅力,而这里也是EP雅莹最终将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为时尚设计的灵感之地。
而在门店体验上,EP雅莹更是将这种文化叙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EP雅莹在上海的四大旗舰店,通过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商业与文化进行多维融合,构成了差异化体验网,将消费升维为文化沉浸:
EP雅莹上海新天地旗舰店,扎根于石库门建筑这一上海独特历史符号,通过将其与现代潮流元素融合,打造出现代都市生活新方式。
位于新家路16号的旗舰店,将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历经岁月沉淀的建筑,巧妙地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实现了风华新生,成为品牌文化的展示重镇,消费者的家外之家。
衡山坊旗舰店则改变了消费者购物的单一行为,将购物与街区氛围相融合,打造出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一站式街区店。
而毗邻浦东CBD的陆家嘴旗舰店,则担当其时尚与品质汇聚地的使命,在日常通勤和重要商务场合成为白领们的首选。
⇦ 左滑动,查看更多
通过沉浸式场景创造,EP雅莹让门店承担起购物场所这一基本功能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吸引着那些追求品质生活与文化内涵的中产女性。
这既是超越物质层面的文化表达,也是对现代女性多元身份的一种回应,一种情感的链接。而这也促使EP雅莹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中不再单纯作为一个时尚品牌存在,反而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02极致产品力打造:长达36年的深耕与沉淀抓住用户需求好比是靶心。一般来说,靶心越小,精准度要求也越高。
中产女性高品质高标准的审美需求正是如此。所以,越是这种时候,往往就越考验品牌的敏锐度和执行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旺盛的消费需求催生出大批优秀的服装企业,他们不断迭代更新着服装的颜色与款式,意欲让自己挤进时代审美的洪流。而此时的EP雅莹,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将好材质留给中国女性”。
这是一条更为艰难的路径。
而这和雅莹集团董事长张华明离不开关系。出生在蚕桑丝绸起源地江南,从小受父辈的耳濡目染,接手传承服饰产业的张华明,对于真丝服饰有着深厚的感情。1993年,他决定将原本用作外贸的优质杭嘉湖真丝面料,带给了北京的当地女性,打开了真丝市场的大门。
眼见江南丝绸面料在北京市场深受欢迎,一向对丝绸钟爱有加的他心潮澎湃,于1995年创立了蕴含丝绸雅致晶莹之意的品牌名称,有了将上好真丝服装投放更大市场的想法,并付诸于行。
此后多年,桑蚕丝成为刻进品牌内核的基因面料,从原料产地的把控到上下游生产链的打通,并在长达36年的深耕与沉淀中,为品牌构建起稳固的护城河。
但EP雅莹对材质的执着,实际并未止步于真丝。
2018年,EP雅莹启动“三宝”材料追本溯源项目,开始将内蒙古阿拉善山羊绒、四川阿坝牦牛毛绒这类珍稀材料带给消费者。
以牦牛毛绒为例,作为“天然”“原生态”的代表,牦牛毛绒拥有比羊毛高30%的保暖度,且手感软糯顺滑,具有保暖透气吸湿的效果。但作为特种纤维材料,牦牛毛绒在制衣上却极其困难,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细毛或绒毛适合使用在服装上,因此对源头要求极高。
2018年雅莹集团将探寻的脚步延伸到草原;2019年的第一季牦牛绒系列服饰问世,确立了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方向;2020年,女明星谭卓以亲和温暖的形象,为EP雅莹演绎了一个来着藏地草原的暖心故事;2021年雅莹集团设计“牦牛绒专项基金”,反哺产业链源头……近7年内,EP雅莹一直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实地探寻,试图发掘和改良更适宜高品质成衣生产的优质牦牛毛绒纤维,将曾经那些被忽视废弃的“长毛”资源着手开发综合利用。
如今,EP雅莹不仅拥有着最纯净的材料源头,最专业的产业链,还在牦牛绒的时尚设计上拥有着多元独特的图样、款式创新。真正做到将中国大美材料传递给世界更多消费者。
如此而言,无论是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结合,还是东方美学与国际潮流融合,其最本质的精神内核,都是EP雅莹对时代发展需求下平衡哲学的持续探索。
03长期主义背后的文化语境:平衡哲学打开EP雅莹的官方,你很难不注意到“平衡 · 爱 · 幸福”的人生哲学,排在首位的“平衡”,无疑是重中之重。早在创立之初,EP雅莹便将这种平衡哲学深深植根于品牌的价值体系中。
雅莹集团董事长张华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自己小时候便对平衡就有所感知,喜欢看大轮船在水面上平稳行驶,长大后更是痴迷。
也正因如此,小到EP雅莹各部门的管理,大到产品和设计,都能看到“平衡”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平衡并非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带有深刻东方智慧的价值理念,即在冲突与对立中寻找和谐,在多元与差异中创造共融的哲学之道。同时,它也是品牌对现代中产女性平衡价值追求的深层次洞察。
EP雅莹设计总监田玲曾提到,“一件好的衣服能疗愈人心,能平衡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关系,能激发内在的能量,达成自洽、自信、自然。”
于现代女性而言,这种气质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体验,更是一种内在的生活哲学。她们在职场与家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渴望在这些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当“中国风”这股东方热潮再次席卷而来,EP雅莹通过服装,为她们提供了情感共鸣,守护着她们对自我、对文化的认同。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EP雅莹以它的平衡哲学,编织出了一张关于品质与文化的网络,让每一件服装成为东方美学的现代诠释,向世界传递和谐与共生理念的同时,也让现代中产女性在穿着中,找到了生活与精神层面所追寻的终极答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