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口的道理怎么讲才通透?“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基本原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2 15:05 3

摘要:最近,“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句话突然又火了起来,缘起竟是一名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因不满法院判决而将女法官杀害一事。

拗口的道理怎么讲才通透?“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基本原理

最近,“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句话突然又火了起来,缘起竟是一名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因不满法院判决而将女法官杀害一事。

法与不法,自然是不规整的反义词,怎么能够水火相融呢?当然不能让步了。

如此浅显的道理,怎么倒成了名言?

而且,从“法不”到“不法”,颠来倒去,你不觉得拗口吗?再加上三个同音字:不、不、步,就更显糊涂了。

这是忽悠人的招数,还是确有其理?

我们来探究一下。

一、这句拗口话的起源与理论基础

1. 德国学者的提出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原句为德语“Das recht braucht dem unrecht nicht zu weichen”)最早由德国刑法学者贝尔纳(Berner)于1848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当个人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无需退让,可以通过防卫行为保护自身权利。贝尔纳的理论基于自由主义和个人权利本位,强调“被攻击者的具体法律地位(权利)无须屈从于不法侵害”。

2. 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贝尔纳的观点受到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哲学思想的启发。黑格尔认为,不法行为是对法的否定,而正当防卫通过否定不法行为来重新确证法的有效性。这一逻辑成为正当防卫的哲学基础,即通过对抗不法行为恢复被破坏的法秩序。

3. 误读与澄清

贝尔纳的原意长期被误解为“维护整体法秩序”,但近年研究表明,其理论更倾向于保护具体个体的权利,而非抽象的法秩序。德语中“recht”兼具“法”与“权利”的双重含义,导致翻译和理解的偏差。

二、在中国的引入与立法司法实践

1. 刑法第二十条的立法背景

中国1997年修订《刑法》时,第二十条明确正当防卫制度,并增设特殊防卫条款(针对行凶、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允许造成侵害人死亡而不负刑责)。但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趋于保守,导致该条款被称为“沉睡条款”。

2. 典型案例激活司法适用

昆山反杀案(2018年):于海明在遭遇持刀攻击时夺刀反杀,被认定正当防卫。此案成为“激活”刑法第二十条的标志性事件,最高检明确“合法无须向不法让步”的立场。

福州赵宇案(2018年):赵宇因制止性侵致施暴者重伤,最终被认定为见义勇为,无罪释放。此案推动司法对防卫限度的宽容态度。

涞源反杀案(2018年):村民王新元一家反抗持凶器入室者致其死亡,检察机关认定防卫合法。此案确立“防卫紧迫性”的认定标准。

3. 司法解释的完善

2020年“两高一部”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防卫过当的判断需结合“行为时的具体情境”,避免“唯结果论”和“事后诸葛亮”思维,进一步释放正当防卫的制度价值。

三、核心原理与争议

1. 法益保护与法秩序维护的平衡

正当防卫的正当性既源于保护个人法益(如生命、财产),也涉及维护法秩序的不可侵犯性。但学界对“法秩序维护”是否构成独立价值存在争议:

支持者认为防卫行为通过制止犯罪间接强化法规范的权威性。

反对者指出法秩序本质是服务个体利益的工具,不应凌驾于具体权利之上。

2. 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

必要性原则:防卫手段应与侵害强度相当,但允许适度超过(如特殊防卫中允许致命反击)。

整体性评价:需结合侵害行为的持续性、防卫人的心理状态及社会经验综合判断,而非孤立看待某一瞬间。

3. 争议焦点

“以暴制暴”的伦理困境:私力救济可能引发暴力循环,但司法实践逐渐接受“防卫无须完美”的理念。

责任能力与防卫对象:针对无责任能力者(如精神病人)的防卫是否合法,仍存理论分歧。

四、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播

1. 电影《第二十条》的推动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以多起真实案例为原型,通过检察官视角展现正当防卫制度的司法困境与突破。影片中“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台词引发公众共鸣,推动社会对法律条款的认知。

2. 司法理念的转变

最高检近年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如我在诉”理念,要求司法人员代入当事人视角,避免机械适用法律。20192023年,全国法院对77名被告人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彰显法治进步。

原来还是我们中国人的创造,不禁感叹翻译的功夫和司法者的口才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从德国学者的个人权利理论出发,经中国司法实践的本土化改造,成为激活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原则。其本质在于通过对抗不法行为恢复正义,但需警惕将暴力浪漫化或泛化私力救济的风险。未来需通过案例指导、理念更新和公众教育,进一步平衡个体权利保护与法秩序稳定的双重目标。

来源:闪烁的路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