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口水战:吉利怒撕比亚迪,智能驾驶的权杖之争,谁在裸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3 20:19 3

摘要:“就差把身份证念出来了!”吉利高管桂生悦的这句嘲讽,撕开了2025年中国车市最血腥的战场——智能驾驶的权杖之争。当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的海鸥车型,吉利却在财报会上怒斥“东拼西凑的智驾方案是拿消费者当试验品”。这场看似高端的科技较量,实则是中国汽车工业话

“就差把身份证念出来了!”吉利高管桂生悦的这句嘲讽,撕开了2025年中国车市最血腥的战场——智能驾驶的权杖之争。当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的海鸥车型,吉利却在财报会上怒斥“东拼西凑的智驾方案是拿消费者当试验品”。这场看似高端的科技较量,实则是中国汽车工业话语权的生死争夺。

争议核心:无人驾驶≠智驾?一场被刻意模糊的语义战

2023年4月,比亚迪王传福一句“无人驾驶是资本裹挟的皇帝新装”,被舆论简化为“智驾是骗局”,成为吉利炮轰的靶子。事实上,王传福的矛头直指L4/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而比亚迪2025年力推的“天神之眼”仅为L2+级辅助驾驶——前者需法律和技术双重突破,后者则已是市场标配。

这场“文字游戏”背后是商业逻辑的对撞:

比亚迪:用“无人驾驶不成熟”的批判,掩护其快速普及低成本智驾的战略,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全民智驾平权”,甚至在海鸥车型上标配;

吉利:抓住语义漏洞,以“安全”为武器,抨击对手“为抢市场降低技术标准”,试图树立“技术严谨”的人设。

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王传福没说错,但比亚迪的车生锈是常态”——技术口号与品控落差的矛盾,正是行业狂飙突进的缩影。

技术路线的生死战:激光雷达与纯视觉,谁在收割韭菜?

两大巨头在智驾硬件上的选择,暴露了完全不同的商业野心:

比亚迪: “农村包围城市”

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低成本方案,快速覆盖全系车型,甚至将智驾版海鸥压至7万元。其逻辑是“先用白菜价占领市场,再靠规模效应迭代技术”。但隐患明显:纯视觉方案在雨雪、逆光等场景下可靠性存疑,且缺乏激光雷达的冗余保障。

吉利: “高举高打”

押注激光雷达规模化降本,推出分阶智驾系统,从高端车型向下渗透。其“千里浩瀚”系统标榜“安全至上”,但激光雷达成本仍是瓶颈——若无法实现销量爆发,可能陷入“技术先进却卖不动”的泥潭。

更讽刺的是,比亚迪被曝将智驾系统分为“红标(激光雷达)”“蓝标(纯视觉)”“无标”三档,形成赤裸裸的“智驾鄙视链”。这与当年长城汽车划分越野等级的套路如出一辙,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为“伪高阶智驾”买单。

行业动荡:当“科技平权”变成“劣币狂欢”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口号看似美好,实则暗藏杀机:

上游产业链:摄像头供应商狂欢,激光雷达企业焦虑。一家浙江车载摄像头代工厂透露:“比亚迪订单暴涨300%,但要求单价再降15%”;

消费者:10万元车型虽标榜智驾,但实测中车道保持频繁失效、自动泊车撞墙的案例频发。某车主吐槽:“我的海鸥智驾版,高速上画龙比驾校新手还猛”;

行业生态:华为ADS、小鹏NGP等高端方案被迫应战,余承东急呼“智驾分能用和好用两境界”,却难挡低价攻势。

吉利的安全牌看似正义,实则也有算盘:其燃油车销量占比仍超40%,若智驾全面普及,燃油车护城河将加速崩塌。这场“既要革别人命,又怕被革命”的博弈,暴露了传统车企的转型阵痛。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智驾?

当车企用“7万元智驾”收割市场时,一组数据令人胆寒:2025年1-3月,因智驾系统误判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20%,其中80%发生在10万元以下车型。某事故家属质问:“省下的3万块智驾费,够买一条命吗?”

这场较量中,没有真正的胜者:

比亚迪:用规模绑架技术,若激光雷达成本骤降,其纯视觉路线可能瞬间过时;

吉利:安全牌难敌市场狂热,若销量被甩开,再严谨的技术也会沦为小众;

消费者:看似享受低价红利,实则承担试错风险。

王传福曾说:“无人驾驶是忽悠”,但比亚迪正用另一种方式制造泡沫——将辅助驾驶包装成“科技平权”,让消费者为半成品技术买单。而吉利的“清醒”,更像是对市场份额流失的焦虑。

当技术沦为营销工具,汽车业还剩多少敬畏?

回看历史,燃油车时代因排放造假、参数虚标留下的教训犹在眼前。如今智驾乱象,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当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高呼“颠覆”,在财报会上互泼脏水时,那些因智驾故障躺在ICU的乘客、被劣质方案拖垮的供应商、为KPI造假数据的工程师,才是这场狂欢真正的代价。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7万块智驾”的噱头,而是“10年无事故”的承诺。否则,今日的“科技平权”,终将变成明日的“人命平权”。

来源:益者三友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