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瘾”过后的思考 ——兼述秦腔的魅力●文/宝鸡民俗专家李福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3 20:49 3

摘要:“锣鼓一响,心里发痒”,听说那里有庙会或物资交流会,必然有戏曲助兴,就提上小凳,挤公交,尽早赶到戏场,抢位子,等候看戏,欣赏秦腔艺术成为我退休生活的丰盛文化大餐。

《趣事札记》文集之四

“戏瘾”过后的思考

——兼述秦腔的魅力

●文/李福蔚

“锣鼓一响,心里发痒”,听说那里有庙会或物资交流会,必然有戏曲助兴,就提上小凳,挤公交,尽早赶到戏场,抢位子,等候看戏,欣赏秦腔艺术成为我退休生活的丰盛文化大餐。

庙会请戏,寿葬请戏,庆典请戏及至工程奠基或竣工请戏,主家或主办方不惜重资,请剧团演戏,助兴求告,已成风俗。退休以来,赶台口,看大戏,过戏瘾已成为人生之乐。戏后静下来思考,秦腔作为戏剧,因何有如此魅力?

秦腔作为一种剧种,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演为主要元素,结合音乐、舞蹈和舞台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法,将剧本中的情节呈现给观众,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秦腔是戏曲的鼻祖。汉族传统戏曲四大声腔(皮黄、梆子腔、高腔、昆曲)之一的梆子腔,是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梆子腔以原凤翔府属之地为活动中心,广泛流行于西北各省,在陕西境内分四路,西路称西府秦腔,东路称同州梆子,中路称西安乱弹,南路称汉调桄桄。梆子腔即秦腔流传到山西,称蒲州梆子,即晋剧;传入河北称永年西调,又称“京梆”;传入河南称太平调,即豫剧;传入西南称楚调,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故此有秦腔是百戏鼻祖之说。

其次,从戏曲源流上说秦人的声腔保留了原始的傩舞社祭的社戏。“社戏”在娱神既娱人中至西周的傩优滑稽表演,至汉代百戏中的角抵戏,至唐代的参军戏。原始歌舞演故事渐成戏剧主体。至隋代的“九部乐”的制订。这种“社火”、“社戏”、“地戏”至宋代勾栏瓦舍的出现,开始分流,登上高台的称戏剧,专事杂戏故事表演;留在广场的称地戏,专事歌舞,魌头社火。戏剧是历史的活化石。观戏知古,从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史。

再者,看戏是对戏曲美的享受。戏曲美是综合性的艺术美,包括剧本故事美、舞台布景美、音乐伴奏美、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美。特别是形式美、形体动作的舞蹈美,变形、夸张、含蓄美,唱腔的悲喜快慢节奏美。使人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其乐无穷。

最后,演戏本身就是高台教化。戏曲剧目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观赏戏曲,人们可以分清忠奸、善恶、美丑,学习其忠诚、孝顺、勇敢等传统美德,乃至历史文化传播,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李福蔚,小字敬安,笔名夫愚。出生于1941年7月,贾村镇陵一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曾任小学教师、乡镇党委书记、凤翔师范党委书记、宝鸡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书记兼行政总负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孔子文化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有《闻道录》《寻根录》《西府老风尚》《探俗承雅》《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精神民俗》《民俗文论》《陈仓遗珍》《宝鸡民俗文化集萃》《婚俗撷英》等专著。为宝鸡市社科联、文联、哲学、社会科学界人物资料库成员。论文及著述在观点上具有原创性和独立的个人学术风格,被同行称为“人文学者、民俗专家”。

来源:世间风情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