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时光FM】第230期 《150位中外名人故事》——《苏轼》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3 21:41 3

摘要:苏轼6岁进学堂,因为聪明伶俐,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苏轼8岁时,父亲进京赶考,落榜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四处游历。于是,苏轼的母亲程氏在家担负起教导他的责任。

导读

您好,我是波波,“临翔时光”今天和您分享的《苏轼》,选自《150位中外名人故事》,本书由临翔区图书馆提供,欢迎收听。

临翔时光

波波

临翔区融媒体中心主播

《苏轼》

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今四川省眉山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自幼受父母影响,喜爱读书。

苏轼6岁进学堂,因为聪明伶俐,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苏轼8岁时,父亲进京赶考,落榜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四处游历。于是,苏轼的母亲程氏在家担负起教导他的责任。

有一次,母亲教苏轼《后汉书》中的文章《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的一位青年文人。东汉由于治理不当,政权落入宦官手中,以致全国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盛行,正直忠贞的学者们一再进谏,却招来杀身之祸,范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临死前与母亲诀别,其母深明大义,范滂终于从容赴死。读完这篇文章,小苏轼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他母亲说:“你能够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简短的对话中,苏轼的志向与苏轼母亲的正直可见一斑。

11岁时,苏轼开始大量阅读史经子集,为进京赶考作准备。这期间,他的父亲也回来了。苏洵按照传统的方法教育儿子,经常让苏轼背诵古文给他听。

苏轼每次都把古文背诵得非常流利,而且还对所背诵的古文有着深刻的体会与理解,这样苏轼的学识日渐渊博。到了赶考之时,苏轼父子便同去京城赶考。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五月,苏轼父子抵达京城,在京城住了几个月之后,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后,十分惊喜,想把他录为第一名,可他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欧阳修把文章放在了第二名;后来苏轼又凭《春秋》得居第一;殿试中了乙科。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十四日,20岁的苏轼被钦点为进士,从此他就下定决心要有所作为。

按照惯例,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欧阳修对与自己同朝为官的梅圣俞说:“读苏轼的信,我欢喜之极,我应当设法退隐,给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机会。”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学权威,他的一句褒贬就可以造就或毁灭一个文人。有人曾说,文士不怕刑罚,不爱晋升,也不贪生怕死,只怕欧阳修的意见。据说欧阳修还曾对儿子说过:“记住我的话,30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他的这个预言果然实现了,欧阳修死后10年,很少有人再提起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论苏轼,偷读他被禁的作品。

苏轼中进士不久,举家迁往京都,一家人沿长江顺流而下,于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抵达京都。在京都定居以后,苏轼又通过两次考试,一次考京师各部的业绩,另一次更重要考“制策”公开批评朝政。仁宗皇帝求贤若渴,下令举办这个特殊的考试,以鼓励公开批评的精神,一切文人都可以靠各部推荐或提出作品而报名。苏轼在欧阳修推荐下报名,通过考试,苏轼的制策被列人3等。从宋初以来,制策列人3等的只有两人,苏轼即是其一。苏轼还提出25篇史论,其中几篇至今仍是学校教材的范文。

苏轼父子名闻天下,中国文学史上,苏轼父子以“三苏”并和你,并名列“唐宋八大家”。

有人说:世界很小,一转身,不知道会遇见谁;世界很大,一转身,不知道谁会消失但故事却可以一直流传《临翔时光》与一起分享!我是波波,再

播音:李 昱

编辑:付天美

编审:杨 斌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