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护上海路天主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17 04:39 5

摘要:上海路天主堂又称圣若瑟堂,建于1876年,属罗马式建筑风格,是天主教文化在武汉传播的历史见证。1870年,天主教湖北代牧区主教、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明位笃改任鄂东代牧区(辖区包括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 5 府)主教。1874 年,明位笃委托意大利籍传教士江

位于汉口上海路12号的上海路天主堂,又称圣若瑟堂(王炎生摄)

上海路天主堂又称圣若瑟堂,建于1876年,属罗马式建筑风格,是天主教文化在武汉传播的历史见证。1870年,天主教湖北代牧区主教、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明位笃改任鄂东代牧区(辖区包括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 5 府)主教。1874 年,明位笃委托意大利籍传教士江成德设计和督造圣若瑟堂,1876 年建成,工程耗资12 万法郎。1899 年加修左右侧楼,教堂可同时容纳 4000 人。1923 年,罗马教廷将鄂东代牧区划分为汉口代牧区和武昌、汉阳、蒲圻监牧区,汉口代牧区管理汉口、黄陂等 11 个县教务,主教府设圣若瑟堂。

明位笃主教

1944 年底美军空袭武汉,圣若瑟堂中梁及后侧钟楼被毁,希贤主教等人被炸死。1946 年汉口代牧区升为汉口总主教区,总主教罗锦章,1947 年教友筹资修复教堂。1952 年 9 月罗锦章因违反中国政府法令被驱逐出境,由中国神职人员刘和德、杨少怀、董光清任代主教,1958 年董光清被选为汉口总主教区主教。“文革”中教堂被其他单位占用,1979 年底复原,1980 年 4 月恢复宗教活动。

希贤主教

上海路天主堂为砖木结构,位于汉口上海路12号,建筑整体呈“十”字形分布,坐北朝南,主楼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前殿为一层,西侧有一座钟楼,附楼为四层,建筑面积2198.05平方米,现为修士居所。该堂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的圣若瑟堂

1944年武汉沦陷时期,该堂遭美军飞机轰炸,毁坏严重,1948年修复。此后分别于1956年、1980年、2004年进行数次大修。此后,教堂主楼及附楼屋面、内外墙、地面出现开裂、松脱、斑驳、污损、建筑排水淤塞等问题,威胁到文物建筑的本体安全。2020年,上海路天主堂养护工程启动,施工方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减少干预、最大限度保护历史信息基础上,对教堂整体进行大型保养维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养护维修后的上海路天主堂更加庄重肃穆,院落则焕然一新。

该堂属罗马式建筑,奉圣若瑟为主保。门、窗选用印度红木,平面呈十字形,左右各一座钟楼,内部以拱状穹顶和交叉拱顶作支撑,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使其产生浓厚的宗教氛围。具重要建筑艺术价值。

1944年12月10日武汉沦陷期间,因一位美国飞行员遭日军抓获后遭羞辱后被杀害,美军报复性轰炸位于青岛路的日军仓库,将教堂内正祭台左侧、左钟楼及住房炸毁,时任主教希贤(意大利籍)、中国籍神父廖若瑟被炸死。1948年修复祭台时钟楼未能修复,仅剩一座。图为至今仅剩一座钟楼的上海路天主堂。

2020年,武汉市启动“上海路天主堂养护工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方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因自然力和外力造成的损伤进行保养维护,最大限度保存教堂的真实性、完整性。图为上海路天主堂正轴立面维护图。

养护工程在进行墙体、木结构、瓦屋面、装修、油漆工程施工时严格制定选材及公艺要求,其砖件、瓦件、木作构件、石灰、铁件均按照设计标准执行。图为教堂背轴立面维护图。

养护工程按照部标或国标选择产品,保养维护工艺,施工工序要符合国家古建筑保养维护有关质量标准和法规。尊重传统工艺手法和地域性和营造手法的独特性。改进和增设了给排水、电气设备,防火防雷设施以及防虫、防腐、防白蚁使用管理。图为教堂右侧轴立面维护图。

上海路天主堂保养维护工程,在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增强了建筑的防火、防虫功能,提升了建筑使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为文物建筑的大型养护工作积累了经验。图为修缮完成后的上海路天主堂俯视图(上图)正面、背面(中图)和附楼主教公署(下图)。

来源:文化宝藏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