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辞职回乡开农家乐,婆婆偷偷刷信用卡5万装修,如今一桌难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05:31 3

摘要:闲来无事,我就四处转转。今儿个下午去小王庄,那边的荷塘丰收渔庄又排起了长队,有几位城里来的游客正低头看菜单,嫌两百八一条的清蒸草鱼贵。我偷笑,记得这家刚开业那会儿,五十块钱的鱼都卖不出去。

闲来无事,我就四处转转。今儿个下午去小王庄,那边的荷塘丰收渔庄又排起了长队,有几位城里来的游客正低头看菜单,嫌两百八一条的清蒸草鱼贵。我偷笑,记得这家刚开业那会儿,五十块钱的鱼都卖不出去。

其实这渔庄背后,有段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

小伟是我们县油厂的会计,本来在县城安安稳稳上班,有编制,福利也不差。但那年夏天,突然递交辞职信,全厂上下都议论纷纷。他爹气得高血压住院,他妈杨阿姨更是哭得眼睛都肿了,跑来我家借了把蒲扇,摇着一边抹眼泪一边跟我诉苦。

“人家都挤破脑袋往城里走,我家倒好,非要回乡下折腾,城里那么好的工作不要了,图啥?”

我没说话,只是给她倒了杯茶。杨阿姨手抖得厉害,茶洒了一桌子,她也不擦,就那么坐着发呆。

“闺女都跟人相亲了,对方父母一听我儿子要回农村,立马黑了脸。这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

小伟的想法其实我是知道一点的。那年我经常去县城,在路边小吃城里正好碰见他,请我吃了碗老王家的牛肉面。

“叔,咱们村北头不是有个鱼塘嘛,我问过了,才三千块一年承包费,塘主根本管不过来。”小伟吃面的时候眼睛都发亮,“现在城里人周末都喜欢出去放松,吃点农家饭,我想在那搞个渔庄。”

牛肉面汤上漂着一层辣椒油,我看他喝得满头大汗,就递过去一张餐巾纸。他擦汗的手有点抖,像是害怕又像是兴奋。

“但是没钱啊。装修至少得四五万,我存款才一万出头。我问过银行贷款,但没担保人,而且他们不看好这个项目。”他戳着碗里那几片牛肉,“我爸妈肯定也不会支持,他们就希望我安安稳稳在城里熬到退休。”

几个月后,小伟还是回了村,在北边的大鱼塘旁边搭了个简易棚子,支起两张桌子就开始做生意。开张那天,我和几个老哥们去捧场,说实话,条件确实简陋。夏天炎热,蚊子多,塑料凳子坐着屁股疼,而且菜也就那么回事。但小伟满脸希望,忙前忙后给我们倒茶,脸上的笑就没停过。

他爹妈来了一次就再没来过。村里人都传他爹说了:“这是瞎折腾,丢人现眼!”

生意并不好。有时候我路过,看见小伟一个人坐在棚子里发呆,面前摆着一个算盘和个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几个月下来,听说只挣了三千多,连租金都快不够了。

村口的李婶和我说起这事时,还撇着嘴:“早就说不靠谱,城里安安稳稳不好吗?看把他妈急的,听说前两天去医院配了安神的药,睡不好觉。”

但就在大家都以为小伟快要放弃的时候,冬天来临前,他那个简易棚子突然拆了,地基上开始砌砖头。村里人都纳闷这钱哪来的,有人说是找了女朋友,是女方家出的钱,也有人说他偷偷卖了县城的房子。

工地上天天热火朝天,我路过时经常看见小伟在那监工。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妈杨阿姨居然也在那帮忙,递砖头,端水,有时还骑着三轮车去拉些装修材料。

我好奇,就去跟她搭话:“这是想通了?支持儿子了?”

杨阿姨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笑得有点勉强:“不支持能咋办?我家那口子脾气倔,我得来看着点。”她停顿了一下,低声说,“总不能看着孩子走投无路。”

当时我注意到她手腕上戴着的金手镯不见了,原来过年过节从不离身的。

工人们午休时,我去跟小伟扯闲篇。他给我看规划图,说是在网上找的设计师,花了五百块定制的。

“多亏我妈,她偷偷帮我拿了五万块。”小伟拿出烟,给我递了一支,自己却没点,只是在手里捏着玩。“说是她的养老钱,其实我知道,她刷信用卡借的,每个月都在还。”

我愣了一下:“你爸知道吗?”

“不知道。”他苦笑,“我爸要是知道了,非得把我腿打断不可。”

新房子年前就盖好了,两层小楼,一楼是餐厅,能摆八张桌子,二楼还有个小阳台,可以看鱼塘。当时装修得挺有农家风格,原木桌椅,墙上挂着些农具做装饰。但意外的是,渔庄起名叫”丰收”,不是什么”小伟渔庄”或者”某某家常菜”。

刚开业时,我去吃过一次,那天只有两桌客人。小伟亲自下厨,手艺还凑合,但明显能感觉出来他在努力学习。他妈在前面招呼客人,笑容比过去灿烂多了。

唯一没来的是他爹。村里人都知道老王头性子倔,说不原谅儿子就真不原谅,这么些日子竟然一次都没来看过。

春节后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家门口晒太阳,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争吵声。循着声音走过去,看见杨阿姨跟邮递员争执着什么。邮递员手里拿着一封信,说是银行的,杨阿姨就是不肯接。

“阿姨,这是信用卡账单啊,您得签收。”邮递员急得满头大汗。

杨阿姨一把抢过信封塞进衣服里:“我知道,我知道!你小点声!”

她一转身看见我,脸刷地白了。我装作没看见,转身就走。但她却跟了上来,拉着我到了村口的老槐树下。

“老郑,求你别跟我家那口子说。”她声音发抖,“我怕他知道了要跟我离婚。”

我有点吃惊:“就因为借钱给儿子?”

“那信用卡是我偷偷办的,月供一千多,我每个月都得悄悄攒钱去还。”她说着,低下头,“本来想着丰收渔庄生意好了就能还上,但现在…”

我没问下去,但心里明白渔庄生意确实不太景气。

没想到转机来得这么突然。那年四月,县里修了条旅游公路,正好从我们村边经过。一下子,城里人周末来玩的多了。小伟眼疾手快,在路口立了个大牌子,还特意标注”原生态养殖”、“无公害”这些词。

更没想到的是,有个城里来的美食博主偶然来吃饭,拍了视频发到网上,点赞超过十万。视频里重点表扬了丰收渔庄的特色菜:荷叶粉蒸肉和茶油鲫鱼。

那之后,渔庄的生意一下子火了。每到周末,大院里停满了小轿车,有时候还得排队等位子。不少人专门冲着那两道特色菜来的。

我悄悄问过小伟那两道菜的秘方哪来的,他笑着指了指在收银台忙活的杨阿姨:“我妈教的,她老家那边的做法,我改良了一下。”

生意好了,杨阿姨的眉头也舒展了。后来我无意中听村里人说起,她信用卡的欠款在半年内就还清了。

最让村里人意外的是小伟他爹的态度变化。有一天黄昏,我在渔庄吃饭,突然看见老王头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他站了好久,犹豫着要不要进来。

杨阿姨先看见了他,愣在那里,手中的茶壶差点掉下来。小伟从厨房出来,也看见了,父子俩隔着几张桌子对视,谁都没说话。

最后是老王头先开口:“听说…你这有条大草鱼,我钓的,新鲜的。”

他把塑料袋放在桌上,里面确实是条活蹦乱跳的草鱼。小伟看了看鱼,又看了看父亲,突然笑了:“爸,您坐,我给您做个红烧草鱼。”

老王头坐下了,很别扭的样子,眼睛东张西望,就是不看儿子。杨阿姨赶紧端来茶水和花生米,手还是有点抖。

我不好意思一直看着,低头吃我的饭。但我听见老王头小声嘀咕:“装修得不错…比我想象的好…”

临走时,老王头看见院子里的招牌”丰收渔庄”,问了一句:“为啥叫丰收?”

小伟没答话,倒是杨阿姨抢着说:“那是咱家祖上传下来的字号,你忘了?你爷爷在老家不就开过’丰收米店’吗?”

老王头突然眼圈红了,匆匆转身走了。

后来我才从村里老人那听说,老王头的爷爷确实在老家开过米店,叫”丰收”,后来在战乱年代关门了。这事他平时从不提起,没想到儿子会用这个名字。

现在丰收渔庄已经扩建了两次,院子里能摆十几桌,周末经常一桌难求。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小伟还真找到了对象,是个城里姑娘,大学老师,每到周末就来帮忙,穿着围裙招呼客人,笑起来特别好看。

杨阿姨那个安神药也不吃了,整天乐呵呵的。最神奇的是老王头,现在每天都来渔庄”上班”,在门口当”托儿”,跟路过的游客热情推荐:“进来尝尝吧,我儿子做的鱼特别好吃!”

前几天,我去吃饭,看见老王头在院子里搭一个小亭子。我好奇问他:“这是做啥用的?”

他神秘地笑了笑:“给儿媳妇准备的,她说想在这教孩子们写生课。”

我一愣:“啥孩子?”

“城里孩子呗,”老王头笑得褶子都堆到一起去了,“我儿媳妇说了,要办个乡村小课堂,教城里孩子画画认植物,让我儿子再承包隔壁那块地,种些蔬菜水果,让孩子们采摘。”

看着老王头忙活的背影,我突然注意到他衣袋里露出一角红色的东西。走近一看,是本存折,上面用老人家特有的谨慎,用透明胶带仔细包着,但依然能看清封面上写着”丰收教育基金”几个字。

我没问这钱是谁出的,但我猜得到。记得去年丰收最火的时候,小伟扩建院子,老王头总是在清早或黄昏偷偷往工地运材料,每次都一个人,从不让儿子跟着。

有天傍晚,我在村口碰见杨阿姨,她正骑着三轮车,车筐里放着几袋水泥。

“这么晚还干活?”我问。

她笑着摆手:“小点声,别让我儿子知道。这是他爹的’私房钱’,攒了一辈子了,说是要给孙子准备学费的。”

她看我疑惑的样子,补充道:“哪有什么孙子啊,儿媳妇肚子还没动静呢,他就盼着了。这老头子,嘴上不说,其实比谁都在乎这个家。”

今天又去了渔庄,看见门口新立了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周末特色:丰收私房菜——外婆的红烧肉”。字迹有些歪歪扭扭,像是老人写的。

门口停了辆崭新的面包车,车身上印着”丰收渔庄—乡村采摘体验”。小伟正忙着搬运一些小板凳和画板,看见我过来,笑着招呼:“叔,来吃饭啊?”

我点点头,问他:“生意这么好,没想过回城里开个大点的店?”

小伟擦了擦汗,看了眼不远处正在摆弄花盆的老王头和杨阿姨,笑着摇摇头:“不了,就在这挺好的。”

傍晚回家路上,我看见渔庄的灯亮了起来。透过窗户,能看见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还有那个漂亮的准儿媳妇。杨阿姨说着什么,老王头大声笑起来,小伟在一旁帮着倒茶。

在归家的乡间小路上,我忽然想起了那张信用卡账单和老王头口袋里的存折。或许,有些东西,就像那些被偷偷付出的钱一样,看不见,却能撑起一个家,撑起一个人的梦想。

就像丰收渔庄的名字一样,播种与收获之间,是看不见的付出与等待。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