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救助,一头连着群众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榆中县检察院积极探索司法救助新模式,建立从“坐等申请”到“主动敲门”的创新机制,将司法救助工作从“被动受理”转为“主动发现”,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传递司法温情。
司法救助,一头连着群众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榆中县检察院积极探索司法救助新模式,建立从“坐等申请”到“主动敲门”的创新机制,将司法救助工作从“被动受理”转为“主动发现”,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传递司法温情。
“有些案件当事人不了解政策,即使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也不主动申请,导致生活较为困难。”榆中县检察院控申办案检察官说。针对上述问题,该院一方面积极走访当事人了解情况,另一方面组织干警商讨研究解决办法,决定从改变司法救助工作机制入手,深挖救助线索,确保应救即救、应救尽救。
一是建立筛查预警机制。依托检察业务系统,对近两年刑事案件、刑事判决书、民事申诉案件进行“回头看”,重点关注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案件中未获得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筛选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潜在救助对象,对未成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实行数据动态跟踪。同时告知每一名办案检察官留意案件当事人具体情况,第一时间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案件线索移送控申部门审核,让有需要的人及时得到帮助。
二是走村入户摸排线索。组织控申业务干警主动深入乡镇、走访入户,通过村委会核实信息,摸排刑事案件被害人线索,实地了解家庭困难,重点查看住房条件、医疗支出、就学就业等情况,形成“基层摸排-检察联动-快速响应”的闭环机制,主动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打通司法救助“最后一公里”。
三是增强司法救助精准性。开展“司法救助进乡村”普法活动,通过典型案例短视频、宣传手册、检察官讲解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司法救助范围、申请流程,消除“不懂政策、不敢申请”的顾虑。对救助对象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后续生活保障等开展数字化评估,制定“一户一策”救助方案,确保救助精准有效。
通过机制创新、长效跟踪及宣传下沉,榆中县检察院主动出击、精准聚焦,不断加大司法救助案件办理力度,实现司法救助从“救急解困”向“长效治理”升级,有效促进基层矛盾化解,切实为困难群众撑起暖心伞。
来源:榆中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