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近期,区文旅局组织文物普查员,分路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对新发现文物线索进行调查。
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近期,区文旅局组织文物普查员,分路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对新发现文物线索进行调查。
在岛石镇株川村,普查员为这里的石板屋建立“数字身份证”。“嘀——”,测距仪精准测量房屋的尺寸,定位仪精准确定房屋经纬度,无人机盘旋升空,高精度摄像头全方位记录下这片老屋。通过这些科技手段,普查队员们可以准确地为文物建立“身份资料”。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普查范围为辖区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六个类别。”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陈柱栋介绍,本次的普查任务也非常明晰,一方面是对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另一方面是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最终目标是建立全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
“文物普查绝非简单的‘数家当’。每一次的普查中,基层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也正是这样的接力守护,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遗产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陈柱栋表示。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至今,全区1880处点位已全部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完成率100%,此外还新发现了文物线索200余处。按照“应普尽普、应登尽登、应保尽保”的核心要求,区文旅局将从提升新发现线索登记率、加大力度推动普查数据有序上传、建立普法与新法实施的有效衔接、加大普查成果转化力度等方面再持续发力。同时,我区也在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通过科学评估为每处遗产定制保护方案。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文明基因,已经成为共识。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时隔20多年第二次修订,在保持文物保护基本框架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由8章80条增加到8章101条,增加了19条、修改了75条。
那么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
具体有哪些变化吗?
一起来看看!
保护力度空前提高
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近日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提纲指出,与时俱进是文物保护法的重要特征。
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把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新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新增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加大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等。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筑牢了文物“应保尽保”的法治屏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我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超过60万处,约占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80%。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量大面广,保护任务重、压力大,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多措并举加强了保护。”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一是明确保护要求,规定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登记公布,并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明确管理责任人。二是明确要求制定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并纳入相关规划。三是明确原址保护措施和相关审批程序,规定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保护措施,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需要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使2100多件(套)流失文物重归故土。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对流失境外中国文物的追索权和有关程序,声明我国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专职研究员钟鸣表示,多措并举织密文物保护法网,完善法律责任,为我国开展文物追索返还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推动有效利用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坚持更好发挥馆藏文物作用,明确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馆藏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持续深入,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认为,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大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充分体现文物由人民创造、为人民享有、被人民传承的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物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与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表示,此次修订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加强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意义深远。面向未来,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行业资源可呈现,以网络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工作可控制,以智能化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有依据,将为推进我国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凝聚动员全社会力量
社会公众十分关注文物保护法修订,提出很多意见建议。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强化了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科技和人才支撑、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梁鹰介绍,此次修订明确国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
“让法律实施各相关方都知晓、理解、熟悉法律规定的内容,推动法律全面有效落地实施,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梁鹰认为,要将文物保护法纳入普法内容,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创新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据介绍,推动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实施已列入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工作要点。
金瑞国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组织开展文物保护法培训宣讲,通过举办文物保护法专题培训班、文物保护法青年骨干暑期班、巡回宣讲,开展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文物保护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帮助文物系统工作人员、文物领域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及时知悉、准确掌握、有效执行、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