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周报 | 皮肤类器官助力手足口病治疗研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4 09:14 3

摘要:2025年3月3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研究,探索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脑类器官中的新型细胞外囊泡——基质结合纳米囊泡(MBVs)。研究发现,MBVs数量是上清液EVs(SuEVs

研究进展|基质结合纳米囊泡(MBVs)在脑类器官中的特性及治疗潜力

研究进展|利用Epiregulin构建功能性人肠道类器官


研究进展|皮肤类器官助力手足口病治疗研究


研究进展|新型支架支持功能性中脑类器官的长期健康发育


研究进展|肠道类器官模型助力血清素信号研究

基质结合纳米囊泡(MBVs)在脑类器官中的特性及治疗潜力

2025年3月3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研究,探索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脑类器官中的新型细胞外囊泡——基质结合纳米囊泡(MBVs)。研究发现,MBVs数量是上清液EVs(SuEVs)的10倍,尺寸约160纳米,呈杯状双层结构。MBVs富含与神经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和脂质,有助于其在细胞外基质中留存并被受体细胞摄取。

在miRNA层面,随着脑类器官发育,MBVs中miRNA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表明其在发育中可能发挥调控作用。蛋白质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显示,MBVs的组成与SuEVs差异显著,其脂质成分影响膜刚性和膜蛋白招募,进而影响功能。

研究人员通过氧糖剥夺(OGD)模型评估MBVs和SuEVs的治疗效果,发现MBVs在相同剂量下表现出更强的恢复作用,能够调节自噬、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和抗炎能力,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这项研究首次全面表征了MBVs,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未来有望开发出新型无细胞疗法。

利用Epiregulin构建功能性人肠道类器官

2025年3月4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Jason R. Spence团队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研究,发现Epiregulin(EREG)显著增强了人多能干细胞(PSCs)衍生的肠道类器官的分化能力。与传统EGF培养条件相比,EREG培养的类器官不仅包含上皮和间充质细胞,还能自发形成平滑肌、神经元和内皮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后,这些类器官进一步成熟,展现出类似人类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如蠕动样收缩和功能性血管生成。

研究中,10 ng/mL的EREG显著提高了类器官的形成效率,形态上与EGF培养的类器官相似。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证实,EREG培养的类器官中出现了丰富的平滑肌和神经元细胞。移植后,类器官在10-12周内进一步成熟,形成隐窝-绒毛轴和有序的平滑肌层,snRNA-seq确认了多种细胞类型的存在,包括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平滑肌、神经元和内皮细胞。

此外,EREG培养的类器官在无刺激下能自发产生节律性收缩,对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如bethanechol)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收缩反应,而在拮抗剂(如scopolamine)处理下则表现出肌肉松弛状态,表明其具备功能性神经肌肉单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REG培养的类器官在体外和体内均能形成功能性血管网络,移植后内皮细胞与宿主血管吻合,形成可灌注的血管结构。流式细胞术量化显示,EREG培养的类器官中内皮细胞比例显著高于EGF培养的类器官。

该研究利用EREG成功构建了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的人肠道类器官,为肠道发育、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工具。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探索EREG在肠道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其他器官类器官的构建。

皮肤类器官助力手足口病治疗研究

2025年3月13日,北京协和医院冷泠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皮肤类器官(hiPSC-SO)开发了手足口病(HFMD)感染模型,鉴定出特异性抑制剂。

手足口病由EV-A71引起,是亚太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但目前缺乏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传统的2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疾病,限制了研究进展。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来源的类器官能够模拟天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3D平台。

研究团队利用hiPSC-SO作为EV-A71感染模型,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类器官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如表皮细胞、毛囊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神经细胞)均表达EV-A71受体,且易受感染。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是主要靶细胞,感染可降解细胞外胶原蛋白,加速皮肤衰老。此外,EV-A71通过细胞自噬和整合素/Hippo-YAP/TAZ信号通路介导表皮细胞损伤,促进祖细胞过度增殖,可能诱发肿瘤。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确定了与自噬相关的蛋白HMGB1为EV-A71的药物靶点,并发现抑制剂NSC167409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均能显著抑制EV-A71复制,减轻炎症和祖细胞异常增殖。这项研究证明了hiPSC-SO在研究皮肤传染病中的潜力,为筛选和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工具。

新型支架支持功能性中脑类器官的长期健康发育

2025年3月17日,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郭峰团队在《Cell Stem Cell》发表研究,开发了一种受血管网络启发的可扩散支架(VID),用于构建功能性中脑类器官(ENOs),显著改善了类器官的健康和功能。

研究团队将3D打印的VID支架与中脑类器官培养方案结合,成功培养出具有可扩散管网络的扁平中脑类器官。与传统中脑类器官(CNOs)相比,ENOs在长达数月的生长过程中,将细胞与最近扩散表面的距离(Dnds)维持在150微米以内,避免了缺氧和坏死,展现出更健康的生长模式。

实验验证了VID支架通过扩散管网络直接向细胞供应营养物质、氧气和信号分子的能力。ENOs在发育过程中几乎未出现缺氧现象,而CNOs则出现了明显的缺氧核心和坏死区域。此外,ENOs中不同分子量的分子能够均匀且广泛地分布,显著增强了类器官的灌注和组织渗透能力。

在细胞健康和神经发生方面,ENOs表现出显著优势。ENOs维持较高的神经祖细胞(NPCs)比例,并在发育后期表现出更高的细胞增殖能力。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显示,ENOs中上调了参与细胞周期、DNA复制和神经元发育的基因,而CNOs中则上调了与细胞应激和代谢受损相关的基因。ENOs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成和功能上也表现出更强的能力,其神经元网络连接紧密,神经活动显著增强。

此外,ENOs在多电极阵列(MEA)系统中展现出更稳健的神经活动,对药物(如芬太尼)的反应更接近生理状态。这些结果表明,VID支架为类器官的长期健康发育和功能维持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研究中脑发育和相关疾病提供了更可靠的模型。

肠道类器官模型助力血清素信号研究

2025年3月11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发表研究,开发了一种富含嗜铬细胞的人源肠道类器官模型,并利用快速扫描循环伏安法(FSCV)成功测量了人源肠道中的血清素信号,为研究血清素在肠道中的作用及新药物靶点识别提供了重要工具。

研究团队优化了适合细胞培养和电化学测量的缓冲液,比较了三种不同的缓冲液/培养基,发现不含BSA的分泌缓冲液在捕获血清素信号方面表现最佳。通过优化缓冲液,电极响应更灵敏,信号稳定性更高。

研究人员从原代结肠隐窝中培养了人类结肠类器官,并设计了促进嗜铬细胞(ECC)发育的方案。通过mNeonGreen报告基因,研究人员识别了类器官中产生血清素的ECCs,并观察到稀疏但稳健的自发电化学事件。这些事件在cAMP激动剂(如福斯可林和IBMX)刺激下显著增加,表明类器官在刺激下增加了血清素分泌。

此外,研究团队使用血清素转运体(SERT)抑制剂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验证了信号的化学特性。SERT抑制显著延缓了信号的再摄取曲线,验证了信号确实为血清素。这一发现为理解肠道血清素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有助于探索肠-脑轴通信及相关疾病机制,并可能促进针对肠道功能障碍的新疗法开发。这种人源性模型相比动物模型或癌细胞系具有更好的生理相关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类肠道中的血清素信号传导。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尚政军团队高分综述:类器官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腔健康


来源:培养盒守护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