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当代艺术?那就对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09:35 4

摘要: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商人变成了最大的甲方,商人的需求很多样,那么找谁画?买什么画?听谁的呢?

最近在重看西方艺术史,特别是印象派几个,还有后来的塞尚和毕加索。

分析他们的视角有很多个,技法、流派、思想等等都有,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解释权”这个视角。

以前绘画是个技术活,甲方的需求决定一切,而最大的甲方就是宗教。

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商人变成了最大的甲方,商人的需求很多样,那么找谁画?买什么画?听谁的呢?

那得看谁有这些画好坏的解释权,最开始的解释权当然在已经成功的老一辈手上,所以学院派和革新派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就是一条线。

另一条线是什么?当然是印刷术出现以后的媒体了,文人的笔杆子一动,你这幅画背后的意义就可以随便改写。

印象派的出现是第一条线的结果,是和学院派抗争的结果。

塞尚和毕加索的出现,是第二条线的结果,他们不想把解释权交给那些笔杆子,那些文人,他们想自己创造一个绘画的理念世界。

在之后,艺术中心从欧洲来到美国,当代各种主义出现以后,艺术就不是简单的解释权,而是解释方式了,特别是安迪沃霍尔之后,搞不懂才是常态。

这之后的艺术,看的就是共识。

有多少人认可你这种解释方式,你的艺术价值就有多大。

你随便涂鸦了一个火柴人,上面签名以后,觉得你这幅画好的人,估计只有爱你的父母和对象,而且这种“觉得好”并不是共识,而是亲密关系里的情感,用这幅画套现而已。

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一个人,真心觉得这幅画好,并且愿意为之付费,那么你们俩就有了共识,这幅画就有了价值,大小就是他愿意付费的价格。

那么如果出现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呢?

人越多,共识越多,一旦超过1000人,就会有人赋予这幅画一个流派,一个主义,一些定义。

赋予的主义和定义,一方面包含了人类的一些文化语码,能够通过语码吸引更多人进来,另一方面文字定义是比画更容易理解的,更容易传播的。

于是1000人,可以迅速变成10000人,一百万人,这时候你的火柴人风格,就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流派,就像吴冠中当年的风格一样,一眼可识别。

人越多,里面的人就越相信有人会和你抢,也会来接盘,所以这幅画的价格就直接飙升。

100万人里,按照财富分配,肯定会出现年入百万的人,那么既然相信有年入百万的人会接盘,就会有人有信心花大价钱去买下。

如果一亿人喜欢,里面肯定有亿万富翁,那么价格就更高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谁负责前1000人的传播,谁负责1000到一百万的传播,谁负责一百万到上亿的传播,是大V收藏家,是大佬画廊,还是无处不在的意外和媒体力量?

都有,但都有成功率,这也是当代艺术画廊作为一个MCN机构,捧红艺术家的路径。

有了这个共识视角以后,你再去看当代艺术展,你就不会有“我一定要懂”的执念,因为一件作品,在一个流派里,本身就只属于哪个流派内部人的共识。

你可以加入那个共识,为这个流派去添砖加瓦,也可以选择不加入共识——不懂就是不懂,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什么丢人的。

毕竟他们的共识,也都是小部分人和媒体包装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底层规律。

真正的底层规律——照相机出现之前的像不像?才是属于所有人的共识。

这一百年来的当代艺术,就没有绝对的美和对,只有对于理念,对于话语权的诠释和争夺。

如果你为了懂而懂,那和被广告忽悠了以后的韭菜又有什么区别呢?

除非,你是镰刀,你想通过共识来判断是否会有人接盘,从而把价值变现。

那就是另一个逻辑,另一个故事了!

来源:与作家丁玲同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