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6):385-40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6):385-404.
曾几何时,“乙肝”两个字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墙,让很多人不敢靠近。
甚至在许多家庭中,一旦有人被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家里的气氛都会变得紧张。
有人开始分餐,有人开始偷偷消毒餐具,有人甚至连共用洗手间都变得小心翼翼。
但,这些担忧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约有86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但真正因乙肝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比例不到5%。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终其一生都不会发展为严重肝病,他们只是“带着病毒生活”而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乙肝病毒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这是我国乙肝感染的最主要途径。
2. 母亲在分娩时,乙肝病毒可能通过血液或体液传给新生儿。
3. 血液传播——输血、共用针头、纹身、牙科器械消毒不严等,都可能造成感染。
4. 性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传播。
日常生活中那些大家担心的“接触”呢?
· 共用餐具?不会。
·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和乙肝携带者一起吃饭、喝水,不会感染。
· 拥抱、握手?不会。
· 乙肝病毒不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哪怕是亲密的肢体接触,只要没有血液交换,就不会感染。
· 共用厕所、马桶?不会。
·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飞沫或粪便传播。
那些“怕被传染”的担忧,其实大多是误解。
现实生活中,偏见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很多乙肝携带者并没有明显症状,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因为“乙肝”这两个字,他们可能会被同事疏远,被朋友误解,甚至被家人区别对待。
有些孩子,因为被查出是乙肝携带者,在学校被同学们孤立;有些夫妻,因为一方是乙肝携带者,另一方的家人坚决反对婚姻;甚至有些老人,因为害怕“传染”给孙辈,被要求独自吃饭。
但事实是,科学早已证明,普通的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
真正让人受伤的,不是病毒,而是偏见。
这并不意味着乙肝病毒完全没有传播风险。
如果家里有乙肝携带者,以下几种情况确实需要注意:
1.家人中有人未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家里有人是乙肝携带者,而你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乙肝抗体(HBsAb)。
如果抗体水平低,及时补种疫苗,就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2.家中有人有开放性伤口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如果家里有人有伤口,避免与乙肝携带者的血液接触,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3.夫妻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
如果夫妻一方是乙肝携带者,而另一方没有抗体,建议使用安全措施,或者让未感染的一方接种乙肝疫苗。
只要做到这些,乙肝病毒在家庭中的传播风险几乎为零。
在讨论乙肝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这些说法,有些是误解,有些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误区一:乙肝就是肝炎,肝炎就是要治疗
事实:乙肝携带者≠乙肝患者。
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一生都不会出现肝炎症状,他们的肝功能完全正常,不需要任何治疗。
误区二:乙肝患者不能结婚生子
事实:乙肝携带者完全可以结婚生子。
只要孕妇在怀孕期间接受乙肝母婴阻断治疗,并在新生儿出生后按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率可降至1%以下。
误区三:乙肝没有治愈方法
事实: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规律随访、健康管理比“彻底治愈”更重要。
如果你家里有乙肝携带者,请记住:他们不是“传染源”,他们只是带着乙肝病毒生活的人。
他们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理解;不是恐惧,而是科学的认知。
乙肝携带者的生活,或许比普通人多了一份隐忧。
他们可能会在求职体检时被拒之门外,可能会在婚姻中遭遇偏见,甚至可能因为家人的过度担忧,而被要求“特别对待”。
但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不比普通人差,甚至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出现肝病症状。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乙肝携带者,而是对乙肝的无知和误解。
如果你还在担心被传染,不妨去医院查一下乙肝抗体。
如果抗体足够,就不必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如果抗体不足,接种乙肝疫苗,三针疫苗就能让你远离乙肝的风险。
与其生活在恐慌和猜测中,不如用科学的方式让自己安心。
科学,才是最好的“防护罩”。
让我们用理性战胜偏见,用科学取代恐慌,让所有乙肝携带者都能和家人、社会一起安心生活。
当误解被拆除,当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乙肝携带者才能真正摆脱“隐形的枷锁”,像所有人一样,享受平等和尊重。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