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提升30倍!无人机“飞”进苏州吴中麦田助春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4 09:25 4

摘要:近年来,随着无人机“飞”进麦田,莫泉林从一亩三分的试验田开始,如今已承包了数千亩土地建立生态农业基地。放眼眺望,忙碌的无人机盘旋田野间,处处涌动着春耕春管热潮。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分过后

小麦正值追肥的关键期

在苏州吴中郭巷街道广袤平整的麦田

种植户莫泉林正忙碌着

进行无人机喷洒化肥作业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飞”进麦田,莫泉林从一亩三分的试验田开始,如今已承包了数千亩土地建立生态农业基地。放眼眺望,忙碌的无人机盘旋田野间,处处涌动着春耕春管热潮。

无人机振翼田野

效能提升30倍

“3架无人机一天完成

约1300亩植保作业!”

横泾齐路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手庄磊的感慨

折射出科技赋能的显著成效

无人机的高效率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甪直镇淞南村的千亩麦田上空,苏州神州水乡农业科技的无人机编队正以每小时120亩的作业效率实施精准植保,相当于传统人工的20倍效能。

临湖镇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650余亩小麦田的全程管理已实现“云端操控”——无人机播种日均300亩,施肥覆盖250亩,效率分别达到人工的30倍和12.5倍。

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使农药用量减少,作物长势反而更加健壮,形成“降耗增效”的良性循环。低空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构建起绿色安全生产的新范式。

搭载新质生产力

江浙沪“朝采夕至”

载重40公斤的运输无人机

翻越丘陵仅需3-5分钟

将枝头鲜果直送分拣中心

实现苏浙沪6小时鲜达

损耗率降低50%

圣翔航空构建的“低空新基建”网络,通过模块化起降平台和智能航线规划,突破传统运输的地形限制,东山白玉枇杷、西山青种枇杷以及杨梅等“时令娇客”实现了顺利“下山”,江浙沪“朝采夕至”。

自2020年以来,吴中区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实现136%的增长。从精量播种到智能运输,从田间管理到产品溯源,无人机应用场景从单一植保拓展至播种施肥、苗情监测、特色农产品运输等多元领域。

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正将“面朝黄土”的传统耕作,转变为“仰望星空”的科技实践。

人才政策持续加码

培育多维创新生态

发展现代农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日,区农业农村局创新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通过“理论+实操”的沉浸式培训,30名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完成从“握锄头”到“控摇杆”的转型升级。

课程涵盖无人机操控、故障诊断、智能作业规划等前沿技术,为农业低空经济发展储备核心人才。

现代农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加持。2025年农用无人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普惠制改革,打破试点限制,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农用无人飞机的报废补贴标准,让所有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共享政策红利。

这种“阳光普照”式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为智慧农业装备普及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吴中区

正加速构建低空经济生态体系

无人机集群管理系统

将进一步覆盖农业生产各环节

助力农业生产、推动乡村振兴

让田野更丰饶、粮仓更充盈

新闻多一点

近年来,吴中区围绕“低空一千米、智能全体系”发展理念,聚焦重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保障服务、全域场景应用,加快打造具有吴中特色的“4243”低空经济发展体系。

特别是低空制造方面,吴中聚焦工业级无人机、eVTOL领域积极培育引进整机制造项目,加快推进旺山航空航天产业园、尹山·智谷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加速布局了智能无人机整机、航空复合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一批低空经济项目,已初步形成集关键原材料与零部件研发、整机制造、综合保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蓝悦、奇航等企业在国土空间勘测、城市精细管理、生态环保监测等场景在吴中率先示范。同时,大力推进低空经济产教融合,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成功落地吴中。

下一步,吴中区将持续深挖场景需求,探索打造各类“低空+”特色场景,力争到2026年,全区建成4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打响以“低空+文体旅"“低空+短途运输”“低空+治理”为主要应用的“吴优飞”低空飞行品牌,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度强、场景显示度高、服务吸引力大的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重要增长极。

#图文打卡计划#

素材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记者、编辑:张梅、蒋安琪、韩炜杰

主编:孔茜

审核:赵一初、陶佳凤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

来源:小唐科技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