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霸权之下,「中日韩」「亚非拉」的文化共同体可能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10:15 3

摘要:专业网站 Paper Republic 每年会发布从中文译到英文的书单,从最初每年个位数或两位数的翻译数量,发展到后来包括插画绘本在内有五六十本,这一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翻译领域的增长趋势。

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东亚文学在英文世界似乎经历了一次显著的爆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那几年,带动着中国文学在海外受到更多关注。

专业网站 Paper Republic 每年会发布从中文译到英文的书单,从最初每年个位数或两位数的翻译数量,发展到后来包括插画绘本在内有五六十本,这一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翻译领域的增长趋势。

尽管五六十本在英文翻译的大范畴中,相较于欧洲作品的翻译数量仍显逊色,但考虑到英文世界图书市场中翻译文学仅占5% - 6%,且其中分给亚洲市场的份额极少,中国文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实属不易。

日本文学以村上春树为代表,在英文世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同时也不时有其他日本作家崭露头角。

韩国文学则像是一股新兴的潮流,以韩江的作品《素食者》为例,其翻译在西方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之后K-POP潮流在西方的兴起。

《素食者》具有很强的现代主义风格,语言简练且平易近人,同时涵盖了女性主义、素食主义等诸多议题,十分符合西方市场对日韩文学的品味。

西方读者对日韩文学的期待,更多聚焦于生活、文学手法以及社会议题等方面,而不像对中国文学那样,受到政治报道等因素的较大影响。

从文学风格来看,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主义是一种存在了100多年的思潮,在亚洲文学中,现代主义作家往往具有文艺腔调,会运用意识流、主观多声部描写等手法,词藻较为华丽,常常表达内心的忧伤和都市的忧郁。

以韩江的作品为例,其中会有很多不同的视角,这种现代主义风格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截然不同。

在中国文学中,郁达夫、丁玲、张爱玲、白先勇,甚至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都带有现代主义的元素。

而西方市场,尤其是以西方大都市读者群为中心的圈子,更容易对现代主义作品产生共鸣,因为这种风格能够反映出全球化时代下,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所带来的中产忧郁,且具有所谓的 “文学性”。

韩江的作品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其作品风格的多元性不无关系。她既有像《素食者》这类关注都市当代题材、体现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受压迫经历的作品,也有涉及韩国历史创伤性和政治性题材的作品。

济州岛的 “四三事件”

比如《不再告别》,该书讲述了济州岛的 “四三事件”,这类作品符合西方对于东亚的某种想象和凝视,满足了西方读者对非西方作家作品中社会议题性和国家历史探讨的期待。

相比之下,村上春树虽然在西方广受欢迎,但由于其书写过于世界主义和个人化,缺乏足够的议题性,所以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在文化传播与市场机制方面,韩国文化在全球的流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韩流的兴起与韩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化紧密相关。

早期韩流在亚洲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像《蓝色生死恋》《魔女游戏》《我的野蛮女友》等韩剧在中国广受欢迎。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对韩国文化产品的政策调整(如限韩令),韩国文化产业开始更加注重西方市场。

K - POP音乐

K-POP音乐在西方的流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BTS、BLACKPINK为代表的韩国偶像团体,凭借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且制作精细的音乐、整齐划一又具有观赏性的表演,填补了西方流行文化中女团男团领域的空白,迅速在西方走红。

同时,韩国政府通过 Korea foundation 等基金会在海外大力推广韩国文化,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也为韩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文学翻译领域,翻译者的选择和能力对作品在目标市场的接受度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将韩江作品翻译成英文的Deborah Smith是伦敦亚非学院毕业、从事韩语文学研究的博士,她的翻译功力为韩江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和认可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运作模式上,英文翻译市场倾向于雇佣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翻译,认为这样更符合本土市场需求,这也导致日韩文学的翻译大多由白人承担。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在文化产品创作上不需要过度依赖外部市场,也无需完全迎合西方的评价标准和消费习惯。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像《哪吒》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同时,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西方中心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较大影响,中国文化产品想要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往往需要突破西方既定的文化认知框架

以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为例,早期他的作品以获得欧洲电影节认可为主,后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他开始转向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创作模式,如《英雄》等作品。

但在西方市场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像《长城》等试图迎合西方市场的作品也遭遇失败,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审美和文化理解上的差异。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东亚三国(中、日、韩)在文化发展和与西方的关系上各有特点。韩国积极向外扩张,努力融入西方中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日本在文化上相对向内看。

中国虽然拥有庞大的市场,但在文化心态层面仍与西方存在角力,既希望在文化上保持独立自主,又渴望获得外部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非西方的文化认可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尝试建立亚洲文学奖或中非文学奖等,以推动非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避免新的奖项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如何平衡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差异和话语权,以及如何应对西方媒体对非西方文化实践的误解和抹黑等。

以中非写作大赛为例,该奖项旨在促进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文学交流,规避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在评选过程中,评委团队由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员组成,包括中国和非洲的学者,以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和多元性。

评选标准注重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和对刻板印象的破除,强调对种族化话语的反思。

尽管该奖项目前在规模和影响力上无法与西方的文学奖项相比,但它为非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尝试和平台,有助于推动非西方文化的自主发展和相互认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各国需要在文化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建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交流与认可机制,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实现更加自主和可持续的文化发展。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