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港股科技股的亮眼表现,市场开始喊出“中国科技十雄”(Terrific 10)与美股七姐妹(Magnificent 7)的直接对标。全面覆盖“中国科技十雄”的港股科技50ETF亦备受资金关注,年内份额大增近280%。
今年以来,港股科技股表现出色,截至3月21日,恒生指数上涨18%,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6%,港股科技50ETF跟踪的港股科技指数(CNY)涨超30%。
由于港股科技股的亮眼表现,市场开始喊出“中国科技十雄”(Terrific 10)与美股七姐妹(Magnificent 7)的直接对标。全面覆盖“中国科技十雄”的港股科技50ETF亦备受资金关注,年内份额大增近280%。
今年以来港股主要上涨推动力是什么?财报季透露哪些重要信号?后续还有多少空间?
本轮港股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据银河证券统计,从恒生科技指数来看,截至2025年3月17日,其较上年末上涨31.44%,其中EPS贡献了6.39%的涨幅,PE估值贡献了23.55%的涨幅。估值的贡献可进一步分解,无风险利率下降后贡献了6.89%的涨幅,ERP下降后贡献了16.66%的涨幅。
该机构认为,估值上涨在此轮港股上涨中起主导作用。而估值上涨主要因为年初AI技术进步加速AI应用落地,投资者预期未来业绩表现将更好。因此,科技股含量较高的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和盈利涨幅均较高。
港股财报季透露哪些线索?
当前,港股财报正在陆续披露中,其中互联网、科技硬件主要标的已基本披露,医药市值披露率也较高(约60%)。
以港股科技50ETF主要成份股为例:
小米集团单季营收首次破千亿元,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是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同比增长最快的一季,刷新单季业绩历史纪录。
腾讯控股四季度营收净利均双位数大增——实现收入1724亿元,同比+11%,环比+3%;实现经营盈利515亿元,同比+24%;Non-IFRS归母净利润553亿元,同比+30%。
吉利汽车2024年营收2401.9亿元,同比增长34%;归母净利润166.3亿元,同比增长213%。
小鹏汽车实现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毛利率达14.3%,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也大幅缩减,由2023年的103.8亿元收窄至57.9亿元。
药明康德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115.39亿元,环比增长10.31%;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29.17亿元,环比增长27.22%。
华泰证券分析指出,从已披露的港股财报来看,呈现三大重要线索:
1) 主要科技企业盈利基本超预期,盈利兑现和AI产业的发展或持续支撑港股行情;
2) 包括科技股与电信运营商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宣布对算力、AI领域的CAPEX计划,指向以私有部门主导的AI+投资有望进入加速阶段,支撑国内宏观总需求;
3) 创新药等其他行业财报也有亮点,相关龙头在2025年或将扭亏转盈,有望提振市场对创新药出海业务的信心。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科技股的财报业绩得到验证,基本面逻辑或将持续支撑港股的相对行情表现,中长期仍坚定看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港股科技股还有多少空间?
由于港股科技股的亮眼表现,市场开始喊出“中国科技十雄”(Terrific10)与美股七姐妹(Magnificent7)的直接对标。
野村证券指出,尽管中美之间的宏观环境与公司基本面不尽相同,但随着港股科技公司展现出的盈利预期修复,以及阿里巴巴对于CAPEX方面的超预期指引(未来三年在云和AI的基础建设投入预计将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给市场带来的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叙事。
该机构分析认为,纳斯达克100指数自2月19日高点以来已下跌13.3%(截至3月13日),但中国科技十雄的动态PE仍大幅低于美股科技龙头(23.1xVS33.8x),并且从动态PEG估值指标来看也展现出相似局面,如剔除特斯拉的超高值,中国科技龙头的动态PEG(1.2x)相较美股科技龙头(1.7x)仍有差距。
在此背景下,以“中国科技十雄”为代表的港股科技股值得关注。
聚焦互联网、医药、新能源车等多个科技领域的港股科技50ETF备受资金关注,年内份额大增近280%。其跟踪的港股科技指数为市场上唯一100%覆盖“科技十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汽车、中芯国际)的港股科技类指数,且权重占比高达70%,对各领域科技龙头均有布局。其中,ATM(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权重占比近35%。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投资推荐。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因投资境外市场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以及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
来源:同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