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文明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11:23 2

摘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长约6300千米的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长江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长约6300千米的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长江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

“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原故也。”(梁启超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近代尤甚。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长约6300千米的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长江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

2024年6月1日,船舶在湖北武汉市阳逻港区水域行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长江文明的突出特征

独特的地理气候乃长江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为长江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系长江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

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13个省(区、市),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0%,因地处温带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尤其适于水稻的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中心。

在距今170万年前长江流域出现元谋猿人,尔后有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等。距今20万至30万年前,今湖北出现长阳人,今安徽出现巢县人等,长江流域进入早期智人阶段。距今2万至4万年前今四川出现资阳人,云南出现呈贡人等,长江流域进入晚期智人阶段。

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距今1.2万年前的栽培稻和陶器遗存,表明长江流域当时出现了以水稻种植和陶器生产为特征的“新石器革命”。

距今5000至7000年前,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上游出现大溪文化。距今4000至5000年前,长江中游、下游分别形成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表明长江流域已出现文明形成的迹象。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的上层逐渐形成道家文化,民间则流行巫觋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的文明总是产生于原有文明的土壤之中;其近似一种生命体,衡量尺度往往以千年计。较之其他古代文明之兴衰起灭,长江文明始终一脉相承,除却客观的地理格局、气候条件外,就内在而言,作为生命体的长江文明的人类遗传基因与民族文化基因两方面一直延续不断、完整保留。

考察文明之延续,切忌只观其不变,而忽略其变。长江文明凭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强大气魄,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

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一曰黄河流域,二曰长江流域。两大流域的文化各自独立起源且模式不同,继而平行发展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两大发祥地均现独立发展的完整序列。长江流域分为上(沱沱河由南而北出唐古拉山,至切苏美曲口)、中(江水出三峡后进入中游,在宜都纳清江)、下(湖口以下,长江河谷愈加宽广)游,它们各自发展,分别沿着三星堆文化1至4期,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序列演进。

文明肇始于创新,长江文明深植着创新的基因。“苏杭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民谚,充分说明长江流域是鱼米之乡、中国的粮仓。自晚唐以来“东南财赋”成为支撑“西北甲兵”和首都粮食的重要来源。物产丰盈、开放包容的长江流域推动了文化兴盛、思想创新,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在近现代,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先开放地区之一。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大体是由东南向西北渐次推进的;中期最重要的两大工商业基地,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交汇地带。1911年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其间上海提供了大部分的经济援助,而后中华民国在南京建都,三座长江干流城市密切配合改写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文明在国内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新旧文化的殊死搏斗、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实现了近代化的转换。

从1920年起,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上海的《新青年》刊发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后出现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沪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参会的13名代表中有11名代表来自长江流域各省。他们于1924年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达成统一战线,掀起了国内革命的高潮。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流动不居,海纳百川,于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长江文明不拘一格,自古以来富有活力。在先秦时期,不同地段即形成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江流域的扬州、杭州、宁波等在古代就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代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从苏州刘家港出发。长江文化不但吸收中原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因子,还吸收大量国外文化因子,包括阿拉伯文化、南海诸国文化、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

长江流域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其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有48条;5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9条。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赋供应基地。宋元时期圩田技术传至长江中游,是为垸田。明中期以后湖泊众多的两湖平原上普遍建起了垸田,水稻产量与日俱增。同时江南地区则因工商业的兴盛而普遍种植茶叶、桑麻、棉花、果木等经济作物,稻米亦不得不仰给湖广。明代中后期两湖平原取代太湖平原,跃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苏杭一带的丝织业、棉纺织业则日益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以降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长江堪称中国工业文明之先导与改革开放的先锋。

长江流域的丰富物产、便捷交通等,加强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商品、文化交流互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取向,体现了长江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能够为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源源不绝地提供淡水资源的主要是河流。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此语同样适用于属大河文明的长江文明,该地河流密布,沟渠纵横,湖泊众多,又东临大海,既有大河文化,又有海洋文化。由于长江是一个黄金水道,沿岸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西有重庆等市,中有武汉等市,东有南京、上海等市,构成一个长江城市带,尤其是长江下游已形成世界上著名的沪宁杭城市群。

长江的水量和水力资源丰富,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要求,“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讲好长江文明故事,就是弘扬中华文明。

我们要精心守护好长江历史文化遗产,讲好长江故事、传承好长江文化,实现长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曾言:“得滔滔万里的扬子江之赐,古人识此,今人更当举起‘长江文明’旗帜,以之聚集力量,引领潮头。”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好荆楚文脉赓续工程,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博物馆、天门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加快“万里茶道”、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深度挖掘历史街区时代价值,全力支持黄石、孝感、恩施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讲好长江文明故事,需做好长江流域文物价值的传播利用,挖掘长江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过文物见人见精神;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阐释;不断开拓新的平台,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和渠道。

长江沿线省份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2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52项、世界遗产20多项,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繁重。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维护文化遗产安全的内在要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系统性保护是目的,统一监管是手段,二者为高度统一的整体。打造长江文化品牌构筑长江文化高地可“三步走”:保护传承,让长江文脉更厚、更长、生态完整;弘扬创新,让长江文明可感、可触、沉浸体验;文旅融合,让长江文化更火、更活、魅力无穷。在古为今用中赓续长江文明,走向更开阔未来。

(作者邓涛,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