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已到了春分节气,相对来说气温高了很多,人感觉舒服多了。我们这白天的气温能达到25/26度,但晚上却只有11/12度左右,温差还是比较大。
如今已到了春分节气,相对来说气温高了很多,人感觉舒服多了。我们这白天的气温能达到25/26度,但晚上却只有11/12度左右,温差还是比较大。
目前来说我们这不管是白天钓鱼还是夜钓,基本还是以鲫鱼为主。不知道各位钓友你们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垂钓的目标鱼种有哪些?
不知道喜欢钓鲫鱼的钓友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什么我们春季钓的鲫鱼基本都是母鲫鱼,也就是肚子里有籽的,那为何不见公鲫鱼呢?难道鲫鱼是雌性共体的鱼种?
我们从4个方面来阐述,为何春季钓的鲫鱼都是母鲫鱼:
1、鲫鱼性别比例与繁殖特性:
自然界中鲫鱼公鱼和母鱼的比例并非 1:1,地域不同比例在5:1 甚至10:1 之间。
鲫鱼存在特殊繁殖方式即孤雌繁殖(雌核发育),部分母鲫鱼在找不到公鲫鱼精子时,会借用鲤鱼、麦穗鱼、鳑鲏鱼、鲴鱼等其他鱼类的精子刺激卵子发育,但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后代发育不健康,出现尾巴畸形等情况。
像银鲫、彭泽鲫等特殊品种的鲫鱼孤雌繁殖比例较大,所以借用其他鱼种的精子刺激卵子发育的情况比较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鲫鱼都是这样,像我们本土的鲫鱼(土鲫鱼),正常情况下土鲫鱼多为两性繁殖,不过野外鲫鱼品种基因污染严重,土鲫鱼数量稀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在野外钓到的鲫鱼尾巴或背部是歪的原因,很多钓友以为是被电工电工,当然被电过的鱼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2、耐寒能力会有所差异:
普遍来说母鲫鱼的耐寒性要比公鲫鱼强很多,所以在经历寒冬时,特别是北方地区很冷,在北方水域水温低且食物匮乏,很多公鲫鱼因难以适应而被冻死,导致春天水域中公鲫鱼数量相对较少,这也是钓到母鲫鱼概率高的原因之一。
3、觅食习性不同:
春季是鲫鱼繁殖的黄金时期,母鲫鱼由于要产卵,而在产卵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体力,肯定急需要食物补充能量。
所以我们春天钓鱼时,钓到的多是来觅食的鲫鱼,母鲫鱼因生殖需求,觅食量大、摄食多,所以吃饵频率高,中鱼概率也就更大。
4、公鲫鱼的行为:
繁殖对于世间万物而言都是头等大事,处于繁殖期的生物对于食物的需求并不是最重要的,基本上想的都是繁殖的事。即便是鲫鱼也不例外。
在春季鲫鱼繁殖的黄金时期,公鲫鱼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交配繁殖上,传播后代是它们此时最关心的事,所以食物对公鲫鱼而言在这个阶段并非排在首位,这也是我们在春天钓到公鲫鱼的概率远小于母鲫鱼原因之一。
最后,春季正是鲫鱼甩籽的时期,身为钓鱼人我们要保持留大放小的原则,为以后的垂钓资源贡献一份力。
来源:上上班,钓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