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蛇年新春以来,科普大V袁岚峰教授忙到“飞起”,除了创作微博和短视频,还应邀参加多场科技主题直播;作为“科学翻译官”,杨远帆和他的“可视科学”团队,已经讲述了3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也生动展示了国家20余座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科研成果。
蛇年新春以来,科普大V袁岚峰教授忙到“飞起”,除了创作微博和短视频,还应邀参加多场科技主题直播;作为“科学翻译官”,杨远帆和他的“可视科学”团队,已经讲述了3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也生动展示了国家20余座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科研成果。
袁岚峰、杨远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科技传播力量,在我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科技创新“置顶”。作为“科”字号软实力,科技传播的兴起,是创新发展需求拉动的结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翻译官”
用最接地气的话,讲最深奥的科技成果。14岁入读中国科大,23岁博士毕业,学霸袁岚峰刚开始在网络上做科普时“毁誉参半”,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想出风头、当“网红”。
现在,他在各平台累计拥有粉丝近千万,《科技袁人》等节目全网播放量超15亿次,成为科普领域头部IP。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袁岚峰认为,科普对技术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还能够为科技产业“背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做科普,安徽走在全国前列。做科技传播,安徽也有望成为全国的标杆省份。
“安徽的科技传播氛围相当浓厚,相关方面十分重视和支持,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等机构积极响应,为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袁岚峰说。
将量子、AI等最火的前沿知识普及给大众,只是袁岚峰的工作之一。这几年他还参加了多场政府部门与科技企业的洽谈会,像他这样的专家学者是会议上的常客,角色类似于翻译官。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技术路线往往尚未成熟,决策者和产业参与者遇到“看不懂、听不明白”的情况会越来越常见。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焦点。2023年5月,中国电信在安徽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元,依托中国电信的优势,推动量子产业的推广。在董事长吕品眼中,这是“一场朝着创新产业‘无人区’的新远征”。
怎样把合肥的量子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的澎湃动能?2024年,中电信量子集团组织了“量子科技中国行”活动,到电信各分公司为量子产业开“说明会”,促进量子科技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流动式大篷车科普站”也随之走进了全国各地,袁岚峰应邀作了多场量子技术科普演讲。
科技传播是技术和产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对政府、企业和投资人都非常重要。要将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少不了创新体系各层面的共识。很多时候,认知影响着创新。
新质生产力“播种者”
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读博士的陆滔,几年前就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关注到合肥的产业发展。2024年,他用一场跨越12403公里的“奔赴”,圆梦合肥。他的生物医药项目成功闯入第三届创业安徽大赛决赛。
在安徽科创事业的“核心区”科大硅谷,“感召五洲英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如何让海内外创业者慕名而来?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龙认为,要让全球的创业者知道,中国不仅有北上广深,还有安徽,有合肥,有科大硅谷。
“从内部往外看,科大硅谷是个‘大喇叭’,要去宣传推介创新创业故事,感召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谷;从外部往内看,像个‘漏斗’,要让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这里精准分类,再导入各个平台和各个产业园中去。科大硅谷从‘试验田’到‘高产田’,既要靠科技、资金,也要靠传播。”吴海龙说。
在美国硅谷,技术创新、科技金融、科技传播形成了正向循环的三角支撑。在科大硅谷,科技传播也逐渐成为构建科创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大硅谷与袁岚峰合作的“逐浪硬科技”系列科普沙龙,线下场场爆满,线上大受追捧。未来,“美丽科学”“可视科学”也有望成为科大硅谷生态的一部分,通过科学可视化传播品牌,帮助科研成果和资本、市场对接,提升安徽科创形象。
从农业大省跃升为新兴工业大省的过程中,思维和认知的提升尤为重要,这更加考验安徽对科创底层逻辑的洞察,以及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安徽,科技传播正加快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开路机”和“播种机”,令科创生态更加坚韧、立体。
科技传播产业化“先行者”
21世纪初,我国既懂科学技术又擅长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科技传播系。创系时的骨干教师周荣庭是现任系执行主任,之后他在中国科大先研院推动成立新媒体研究院,孵化出了国内最早一批科技传播项目。
2024年11月底,科技传播品牌“美丽科学”联合创始人孙大平等来了热播美食片“风味人间”第五季。片中令人震撼的毛豆腐“长毛”、豆瓣酱发酵等超微观摄影、显微拍摄,都出自“美丽科学”团队之手。
“美丽科学”团队主要创始成员来自中国科大、清华大学以及留学归国的硕博士,专注于科学可视化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2016年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一举获得新东方和皖新传媒超千万元天使投资。
科学可视化作为一种新业态、新范式,自身如何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如何实现商业化?2021年,“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在合肥问世,“美丽科学”运用可视化元宇宙3D虚拟仿真技术,描绘出“九章二号”的量子世界,这些画面后来频繁出现在央视以及许多国字号媒体上。
放电的西红柿、生长的结晶……显微镜下的科学世界令人震撼。在小米手机动态壁纸中,一系列展示微观世界晶体生长的独特画面,也是来自“美丽科学”的创意,拍摄创新融合了显微、延时以及偏振光等特殊摄影技术。
“美丽科学”“可视科学”等一批科学可视化传播平台在国内独树一帜,显示出我省在科技传播的内容创新和技术运用上走在前列,大大提高了安徽科技创新的传播声量。
从科技“盆景”到创新“场景”再到传播“风景”,我省不断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科技传播拔节生长,探索打造科技传播社会生态链体系,并由此打造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助力、新范式,营造更加浓厚的科创氛围,不断打开创新发展新格局。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宣岚
来源:安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