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不就是卖游戏显卡的吗,凭什么能在AI时代发大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13:40 3

摘要:英伟达,主营业务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显卡和数据中心,却能在市值上一骑绝尘,把老对手AMD(市值1724亿美元)和英特尔(市值1050亿美元)远远甩在身后。

英伟达,主营业务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显卡和数据中心,却能在市值上一骑绝尘,把老对手AMD(市值1724亿美元)和英特尔(市值1050亿美元)远远甩在身后。

不管你如何看待英伟达,都不可否认在这个AI大淘金的时代,英伟达几乎已经成为了唯一卖铲子的人。

但在10年前的那个夏天,似乎只有游戏玩家才会对英伟达这几个字耳熟能详,这10年英伟达发生了什么?

英伟达的诞生颇具戏剧性,创始人黄仁勋和他的合伙人最初是在Berryessa路2484号的餐厅里,开始谋划公司的蓝图。它最早以游戏显卡和图形加速业务起家。

在GPU的发展历程中,早期图像信息由CPU处理,随着显示需求的提升,专用图形处理芯片应运而生。

1982年,出现了用于计算像素矩阵变换裁剪的芯片,1986年随着存储器价格下降,显卡缓存得以增加,图形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1993年左右,SGI硅谷图形公司在工作站的3D图形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而此时PC市场开始兴起,人们有了购买专业图形加速卡的需求。

1992年OpenGL标准成立,奔腾处理器出现,内存降价,众多图形厂商纷纷加入显示芯片制造的竞争,英伟达便是其中之一。

1995年,英伟达遭遇了首次失败。其推出的第一张卡NV1,虽集成了完整的2D和3D核心以及声音处理单元,但由于微软Windows95推出的Direct X标准与英伟达采用的技术思路不同,导致NV1出师不利。

不过,NV1的算法得到了世嘉的青睐,世嘉决定将Dreamcast游戏机的显示芯片订单交给英伟达。在开发过程中,英伟达发现微软Direct 3D标准的压力巨大,若继续为世嘉开发,将难以跟上主流标准。于是,黄仁勋与世嘉沟通,终止合作。

令人意外的是,世嘉不仅没有追究,还给予了英伟达6个月的资金支持。利用这笔资金,英伟达推出了支持微软DirectX 3D API标准的NV3(Revel128),开始走上正轨。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主要竞争对手3DFX推出了著名的巫毒系列显卡,其中巫毒2可将两张卡串联以获得翻倍游戏性能,在当时大受欢迎。1998年,英伟达推出NV4(TNT),性能虽强于巫毒2,但在API支持和画质方面存在不足。

直到1999年,英伟达推出TNT2,并随着DirectX 7的发布,支持坐标转换和光照处理,降低了游戏性能与CPU的关联度,逐渐获得游戏厂商的青睐。而3DFX因路线错误,在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最终被英伟达收购。

在与ATI等竞争对手的持续较量中,英伟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1999年8月推出的GeForce 256具有里程碑意义,黄仁勋称GPU这一名词由英伟达发明,正是在这张卡上,它将所有顶点处理和几何变换都集成到显卡上,CPU只需传递纹理等简单信息,这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

面对英伟达的强大攻势,ATI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例如,将两颗Rage 128 Pro芯片放在一张显卡上的代号为曙光女神的双芯片显卡,性能超过GeForce 256,且支持主流API,但因驱动仅支持Windows 9X,在新操作系统下无法发挥双核心优势。

随后,ATI发布的Radeon 256性能更强,每秒可产生3000万个三角形,而GeForce 256只能生成1500万个。但英伟达迅速推出GeForce 2 GTS进行应对,从此两家公司进入长期的缠斗阶段。

在并行计算领域,英伟达推出的CUDA具有重大意义。CUDA的出现与GPU架构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早期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的可编程能力发展,到微软引入流处理器概念并与ATI合作推出统一渲染架构,英伟达受到启发,开始着手搞自己的统一渲染标量化。

2004年左右,英伟达在GeForce 8系列中开始认真研发CUDA。与竞争对手相比,ATI虽接触并行计算更早,但采用的超长指令级结构导致编码器复杂,编程困难。而英伟达的CUDA将复杂编程简化为C语言改版,使用难度极低,大大降低了开发者门槛,吸引了众多开发者,逐渐建立起强大的生态。

黄仁勋坚定地认为GPU应进行通用并行计算,为此投入大量资金推广CUDA,即便面临财报不好看的压力也未曾动摇,最终取得成功。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英伟达凭借其在GPU和CUDA方面的优势,迅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底层核心。神经网络的发展需要大量并行计算,这与GPU的运算思路天然契合。英伟达的GPU在人工智能训练中表现出色,众多大模型都依赖其强大的算力。

如今,英伟达的市值飙升至2.87万亿美元,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英特尔、AMD和谷歌等公司试图抢夺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份额,但为时已晚。

英伟达的CUDA生态已十分成熟,形成了良性循环,开发者众多,技术问题解答丰富。同时,英伟达凭借GPU的大量销售,能够快速迭代产品,而其他竞争对手即便研发出性能更强的芯片,也难以在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上与之抗衡。AMD虽有ATI的GPU盘子,但无法像英伟达那样孤注一掷,在与英伟达的竞争中只能维持现状,难以突破。

回顾英伟达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离不开对开发者的重视,始终从开发者角度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和简单的使用场景;黄仁勋对认准方向的坚持,面对压力不改变策略,果断砍掉劣势业务;以及出色的公关能力。

在游戏行业,虽然游戏与GPU曾相互促进,但如今游戏行业对PC上GPU的需求存在一定争议,游戏的好玩程度与画面显示性能并非直接关联,例如任天堂的游戏就无需强大的GPU支持。但英伟达早已跳出游戏市场的舒适圈,成功转型为科技巨头,在计算行业占据顶尖地位。

未来,英伟达又将如何继续引领科技潮流,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