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IPO生死局:一家快时尚公司的“国籍漂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4 13:44 3

摘要:此时,距离去年夏天SHEIN早向(FCA)提交上市文件,已过去整整三个季度。尽管SHEIN执行董事长唐纳德坚持宣称,“会在适当的时候上市”,但很多人已经对其作出更悲观的预期。

文/何梓

2025年3月的伦敦金融城,SHEIN的上市文件仍在FCA(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办公室等待判决。

此时,距离去年夏天SHEIN早向(FCA)提交上市文件,已过去整整三个季度。尽管SHEIN执行董事长唐纳德坚持宣称,“会在适当的时候上市”,但很多人已经对其作出更悲观的预期。

因为,比监管裁决更严峻的审判来自市场。

过去这一年来,利润暴跌、估值暴跌、劳工危机、身份疑云、知识产权纠纷、关税政策剧变等重重危机,已经让SHEIN的上市希望日益渺茫。

这场前途凶险的IPO闯关,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社会责任“硬伤”:英国立法会之怒

要想完成IPO,SHEIN必须先“搞定”英国立法会。

不久前,在英国立法会就是否放行SHEIN上市的质询现场,SHEIN总法律顾问Yinan Zhu在听证会上拒绝多个关键问题,直接激怒了质询的英国立法会议员。

“对于一家寻求在伦敦上市的公司来说,委员会对你今天提供的证据缺乏感到非常震惊,你们对供应链的完整性几乎没有信心。”据外媒报道,英国立法委员会小组主席利亚姆·伯恩(Liam Byrne)在现场如此当面斥责。

这一冲突背后,深刻地折射出了SHEIN自身在侵权、劳工、环保等方面的诸多“硬伤”。

环境组织指出,SHEIN温室气体排放在近三年内几乎增长三倍,远超传统服饰企业。2023年的碳足迹高达1670万吨,甚至超过一些中小国家全年排放。意大利竞争局(AGCM)更已于2024年9月对SHEIN发起正式调查,指控其官网上的可持续发展宣称可能构成误导消费者的绿色营销。

英国BBC则调查发现,SHEIN广州番禺一些代工厂工人每周工作约75小时,几乎“有多少天就上多少天班”,违反中国劳动法。

《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曾统计,针对SHEIN的版权投诉高达数百例。其中,既包括了优衣库、H&M、ZARA、Levi Strauss、Ralph Lauren、For Love&Lemons等知名服装品牌,也不乏中小卖家和独立设计师。而美国艺术商店猫集会(Cat Coven)、太阳镜品牌Oakley等十余家企业,更已多次起诉SHEIN。

2024年4月,多位设计师在纽约对SHEIN发起集体诉讼,指控SHEIN通过算法在网络上搜集独立艺术家作品图案并据此生产销售,称其侵权行为已成为“工业规模”的常态,几乎不经人工审核设计来源。

毫无疑问,在这些问题得到彻底改善之前,SHEIN的IPO计划必然阻碍重重。

潮水退去:增长神话无以为继

更致命的是,SHEIN的“高速增长神话”已经难以为继。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这句警告,正在SHEIN身上应验。

2024年,这家曾以“每天上新3000款”横扫全球的快时尚巨头,在全年销售额增长19%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暴跌近40%,从20亿美元高位坠落至10亿美元,远低于公司原本预期的48亿美元。

这一成绩证明,如同脚掌离开了大地的安泰,当SHEIN试图切断中国产业链,向海外战略转移,它走向衰弱就已经难以挽回。

当然,资本市场也用最残酷的方式,回应SHEIN的表现。据路透社报道,SHEIN的IPO估值目标可能已经下调至500亿美元,甚至有消息称,投资者压力下估值可能进一步降至300亿美元。

与此对应的是,在2022年,SHEIN的融资估值一度高达1000亿美元,超过H&M和Zara市值之和。

更重要的是,这仅仅只是开始。

众所周知,SHEIN前几年的惊人增长速度,除了“小单快返”的商业创新,还受益于关税政策中的“最低限度条款”(de minimis provision)。该条款规定,凡是通过直邮交付给个人买家的包裹,只要价值低于800美元,就可以免税进入美国。

而现在,随着特朗普收紧这一豁免政策,SHEIN进入美国将被征税,它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业绩也可能继续滑落。

塔西佗陷阱:“身份戏法”难破海外铁幕

如果说,上面这些问题,已经让SHEIN焦头烂额。

那么,“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可能将把SHEIN逼入绝境。

中国市场是哺育SHEIN成长的沃土。SHEIN的海外崛起,正是以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和制造业为不可或缺的供应链基础。然而,为了顺利海外上市,SHEIN近几年一直努力淡化中国身份。

自2022年以来,SHEIN的融资从泛亚太资本为主,全面转向北美和中东,投资也从跨境电商主业逐步外拓,涉猎了更多重资产的快时尚品牌。

今年2月,更有媒体报道称,SHEIN要求部分中国头部服装供应商到越南拓展生产线,并推出相关激励措施。虽然SHEIN随后否认了该消息,但在此前两年,SHEIN已经全面加快了在北美、欧洲、中东和南美洲等地设立生产中心和物流设施,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配送。

2024年5月,在美国米尔肯研究院全球大会上,当被问到“SHEIN 是一家中国公司吗”时,唐伟回答:“如果从出生地和供应链角度,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因为SHEIN诞生于中国,供应链在中国;如果从总部和核心人员所在地的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办公室、财务等核心部门均设在新加坡;如果从市场和公司价值观角度,SHEIN的用户和市场在美国,我们也是一家美国公司。”

同年9月,沙特阿拉伯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当主持人提及SHEIN集团副董事长马塞洛·克劳尔在“这家大型中国公司”的投资时,克劳尔马上作出纠正。他明确表示:“SHEIN不是一家中国公司,它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只是借助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

而不久前,唐纳德再次向媒体表示:“在伦敦,我们希望成为一家英国公司,一家英国本土公司……我们在这里注册,在这里纳税,我们希望成为(英国)社会的一部分。”

这些SHEIN高管的多重身份宣言,像极了管理学家明茨伯格笔下的“战略变色龙”,但这种毫无底线的“身份变装秀”,却并没有起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反而引来越来越多质疑。

在中国,网友怒斥SHEIN“吃饭砸锅”,在欧美,SHEIN依然被交易所拒之门外。

究其原因,在已经撕裂的地缘政治摩擦中,什么都想要,往往会成为什么都得不到,当一家公司试图用“身份戏法”逃避责任,那它注定陷入塔西佗陷阱——越是辩解,越被质疑。

当一艘丢弃了锚的巨轮,在资本浪潮中漂泊,终将失去停泊的港湾。

如今,伦敦IPO或许将是SHEIN当下最重要的一个机会,但IPO不是救命稻草,如果不重构价值观,真正彻底解决业绩增长和身份站位等底层问题,即使勉强上市,SHEIN也很难逃脱“估值蒸发—信任崩盘”的死亡螺旋。

来源:科技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