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公共充电桩越建越多。然而,有不少车主吐槽,充电枪和充电电缆变得越来越重,甚至有人被充电枪击中面部,缝了8针。与此同时,便携式充电枪也被检测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公共充电桩越建越多。然而,有不少车主吐槽,充电枪和充电电缆变得越来越重,甚至有人被充电枪击中面部,缝了8针。与此同时,便携式充电枪也被检测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充电枪竟成“伤人凶器”
3月11日晚,一位浙江台州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显示,其在充电桩充电时被充电枪击中面部。视频中可以看到,车主在放回充电枪瞬间,充电枪突然反弹,击中其面部,导致车主的嘴巴受伤出血,最终缝了8针。
对此,汽车品牌方解释称,这是因为充电线缆处于扭转状态,线缆弹出释放的扭转力致使充电枪头砸向车主。
事实上,被充电枪“偷袭”的车主并非个例,有车主被砸伤眼角和眉骨,还有人扭伤手腕 ,不少车主因把控不住沉重的充电枪,只能跟随它转圈,好像在和蟒蛇搏斗。
记者走访多个快充站发现,线缆处于扭转、缠绕状态的充电桩不在少数。不少车主反映,沉重的充电枪和粗壮的快充线缆操作起来需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可能回弹伤人或伤车。
“线非常紧,你要用很大力气去控制住它,不然它可能会回弹,或者往车上弹也有可能,不伤到人,也伤到车。”一车主说。可即便如此,大多数车主在归还充电枪时,只是将其直接插回充电桩内,并不会先把线缆理顺。
便携式充电枪隐患重重
专家指出,随着快充技术快速发展,高功率充电桩线缆因需承载大电流、集成散热及防护结构,普遍存在重量大、柔韧性不足问题,一旦扭转,回弹力很大。目前,行业内正在尝试推出更轻的设备。专家表示,未来可能通过液冷方式控制导线发热,在保持电流通量的情况下,减轻导线重量。
除公共充电桩外,便携式充电设备因小巧灵活、便于使用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去年11月,江苏省消保委委托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发现,便携式充电枪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一是产品型号、商标、安全信息等关键说明缺失;二是功能安全与电气安全不达标,存在触电、过流充电、短路、漏电等风险。
部分产品缺失电流、电压、接地等标识,有的还赠送不合规转接头,且部分样品缺少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等附加防护设施。工程师表示,充电枪的额定电流应小于电网电流,但部分商家赠送了16A转10A的转接头。这就允许充电枪在10A的插座上跑到16A的电流,这是不符合标准的。
■充电安全贴士
1.为保障充电安全,车主在充电前应检查线缆,若有扭转需等恢复后再充电,进行充电操作时小心线缆扭转,稳妥握持充电枪。
2.注意选择正规充电设备,正确合规使用,避免使用劣质、改装充电装备。
3.避免在高温暴晒、潮湿等环境下充电,雷雨天气谨慎充电,杜绝“飞线充电”,充电时不在车内使用大功率电器。
4.车主不仅需关注充电枪的安全隐患,还应确保电源插座合规。部分充电桩企业也将通过增加安全标识牌、语音提示等方式,降低用户操作失误风险。
据国家应急广播 重庆广电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