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服造价5亿美元能用15年,中国3000万的航天服能用多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4 14:42 4

摘要:3月21日,中国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顺利完成了第三次的出舱活动,此前,滞留太空286天的美国航天员,也终于乘坐“龙”飞船回到了地球。

3月21日,中国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顺利完成了第三次的出舱活动,此前,滞留太空286天的美国航天员,也终于乘坐“龙”飞船回到了地球。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进行第三次出舱任务

在这场“太空硬仗”中,航天服的性能、寿命以及安全性无疑成为了关注焦点,美国的EMU舱外航天服造价高达5亿美元,而中国“飞天”航天服仅耗资3000万元人民币。

威廉姆斯出舱时挥手致意

那么中国航天的“性价比”策略在舱外航天服上能否发挥奇效呢?中国自主研发的舱外航天服又能使用多长时间呢?

美国舱外航天服

在美国的航天领域,最轰动的就是滞留在太空286天的宇航员,终于乘坐“龙”飞船回到了美国

2025年3月18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溅落

美国NASA对宇航员的薪资体系显示,宇航员的年薪达到了12.5万至16.2万美元,但长期任务并没有额外的风险补贴,仅提供每天5美元的杂费津贴。

算下来他们在太空“加班”278天的额外报酬只有143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才10340元,这个薪资待遇和宇航员承受的生命风险根本就不成正比。

新京报有关报道

要知道,宇航员身上穿的舱外航天服造价5亿美元,也就是说,NASA的预算分配更倾向于技术研发,而不是人力保障,这种失衡在航天服维护中同样存在。

舱外航天服是宇航员生存与作业的核心装备,宇航员在太空长期滞留期间,需要高度依赖舱外航天服执行维护和研究任务,航天服老化或维护不足,可能直接威胁到任务安全。

美国宇航局现役EMU舱外航天服

美国现有的EMU舱外航天服,单件造价高达5亿美元,是依赖1970的技术体系制造的,当时的设计需求是要保证能够满足100次的航天任务,15年的使用寿命

每出舱25次之后,都要将EMU带回到地面,进行全面的检查、维护和修理,以便下一次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维护成本。

美国出舱活动装置(EMU)外形图

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舱外航天服的造价昂贵,NASA是能凑合就凑合,可是研制的18套航天服,还是报废了7套。

剩下的11套,有7套正在翻新和维护,还有4套能够勉强使用,目前,EMU的设计寿命已经严重超期,算的上是“老古董”了,因超期服役频繁出现故障

美国舱外航天服

早在2013年7月,意大利籍航天员卢卡•帕尔米塔诺穿着美国的EMU舱外航天服出舱时,头盔突然漏水,视线受到阻挡之后,直接失去了方向。

好在他的反应敏捷,巧妙利用安全绳的反冲原理,将自己“拉”回了空间站的舱门,这才逃脱了险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13-08-22意航天员回忆出舱活动头盔漏水情况

美国航天局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在同年8月份成立了一个舱外服漏水事故调查委员会,舱外服的运行和维护、质量安全保证、飞行控制因素等问题,都在委员会的负责范围之内。

没想到,在2024年6月,驻扎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期间,其中一名宇航员的宇航服再次发生了漏水的现象,最终无奈取消任务。

环球网2024-06-25 宇航服漏水 美国宇航员临时取消太空行走任务

不难看出,美国的舱外航天服在质量上已经靠不住了,还面临供应链断裂和成本高昂的困境,难以更新换代。

新一代的xEMU是为登月而设计的,无法适配国际空间站气闸舱尺寸,研发预算超支至4.2亿美元仍然进展缓慢。

图源网络

那么我国舱外航天服是否能在寿命和质量上与美国的EMU抗衡呢?

太空出舱是载人航天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对于航天员来说,风险是巨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会导致出舱活动的失败,进而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神舟十九号出舱画面

在出舱活动的五大难点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其实也可以将它看做是一艘小型的宇宙飞船,中国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造价仅3000万元人民币,寿命设定指标是3年15次。

伴随着宇航员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句话,中国神舟十九号的“龙马乘组”第三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阶段的第19次出舱活动

图源央视网

从设计15次到实际19次,单次任务成本下降了约21%,显著优于美国EMU,有专家解释说,中国的舱外航天服之所以“延寿”,是为了最大化发挥舱外航天服的在轨应用效能

进而节约工程成本,同时也为第三代航天服的研发争取时间窗口,避免了“边造边淘汰”的资源浪费。

我国两代“飞天”航天服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的耐久性增强是延寿的基础,第二代“飞天”航天服通过采用高强度纤维、抗辐射涂层等新型复合材料。

显著提升了抗极端温度、微陨石撞击和宇宙辐射的能力,关节、供氧系统等关键部件采用的可拆卸设计,支持在轨快速更换和维护,减少了整体损耗。

中国航天员出舱

这一设计理念直接降低了长期使用的维护难度,而且每次舱外活动的时间,也从4小时延长到8小时左右。

重要的是,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测航天服内部压力、温度和密封状态,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为延寿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源网络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的舱外航天服在使用寿命和质量上都远胜于美国的EMU。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如果能够保持当前的研发节奏,未来5到10年或许可实现全面超越,成为新一代太空装备的标杆。

信息来源:

登载于国际在线2025年03月21日关于航天员出舱活动都需要哪些“法宝”?一起来认识这些绝佳帮手→的报道

登载于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09月22日关于顶级高奢服装揭秘:5亿美元舱外航天服很不简单的报道

登载于光明网2025年03月22日关于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圆满保障19次出舱任务 首批在轨舱外服延寿使用性能稳定的报道

登载于红星新闻2024年10月17日关于“像宇航服中的兰博基尼”,NASA新宇航服亮相,2026年宇航员或将穿普拉达登月的报道

来源:影玉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