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覆盖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体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14:43 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立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妇女作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就业创业行为既是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关键路径,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重要要素。202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立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妇女作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就业创业行为既是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关键路径,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重要要素。202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显示,家庭经营劳动力中女性多于男性,占比50.64%。近年来农村妇女在电商直播、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领域的参与率显著提升,成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最新政策文件与事例,本文将分析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现状、问题、诉求及妇联组织的职能优化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现状

传统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形成乡村振兴新格局,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数字经济兴起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加速的背景下,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创业呈现显著的年龄分层特征与产业分化趋势。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女性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8.8%、17.1%和54.1%,而2010年这一比例为45.3%、14.5%和40.2%。根据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倾向于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村女性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44岁,44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非农就业的倾向变低。青年群体基于经济独立诉求与育儿压力缓解需求,选择非农就业或从事服装加工、农产品初加工等低门槛创业领域,其创业特征体现为“一技之长驱动型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带动周边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商+直播带货成为广大农村女性实现创业梦想的新舞台。中年妇女受家庭照护责任约束,主要从事自家农业生产活动,农闲时节选择以灵活务工的形式就近就业,如家政服务、手工艺制作、小型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农收入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小或本村及附近有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农村妇女会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乡村特色产业园区灵活务工。综合来看,农村妇女群体呈现出非农就业意愿持续增强的态势,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兴业态已成为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该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日益凸显其主体作用。

笔者开展的调查显示,职业发展意识薄弱阻碍了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虽然农村妇女主体意识逐步提高,但封建社会留给女性某些心理弱势仍然是部分农村妇女主体意识觉醒的主要障碍,这限制了她们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劳动参与率。同时,农村妇女群体因人力资本储备不足,在前沿技术应用与数字化技能提升过程中面临显著的结构性学习壁垒。

笔者的调查还发现,农村妇女创业面临抑制与信息孤岛双重困境。资金不足是农村妇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从融资渠道来看,农村地区女性小微企业主贷款覆盖率比男性低19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在非农就业领域面临劳动权益保障脆弱性问题。农村妇女在非农就业中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合同、享受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多数属于非正规就业,存在收入不稳定、社保缺失等风险。

突破瓶颈的关键诉求

平衡就业增收和家庭照护的矛盾是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中的难点问题。目前,传统家庭分工模式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日均家务劳动时间约是男性的2倍。根据2022年《中国民生调查报告》,35岁~55岁女性群体中,61%需兼顾多重家庭责任,仅28%表示能平衡工作与家庭。在家庭责任与经济参与的双重挤压之下农村妇女只能在不影响家庭照护的情况下选择打零工以补贴家用。一方面农村妇女普遍希望村内部或就业单位有免费或费用低廉的托管班或成人日间照料中心,让她们从繁忙的传统家庭照护中脱离出来从而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中,在就业增收和家庭照护中实现平衡。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希望通过就近就业创业或灵活就业解决家庭、自我发展和经济收入之间的矛盾。“家门口”就业是广大农村妇女的重要就业渠道,该就业方式既可以兼顾务农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也有利于农村妇女的自身成长和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农村妇女希望妇联能在促进女性就业创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为农村妇女提供岗位信息和数字化技能培训、关注其心理和身体健康、维护其劳动权益等,让妇联做其暖心“娘家人”,助力铺就就业创业共富路。

构建“四位一体”支持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妇联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村妇女的重要桥梁,其角色定位需从传统的“参与者”向更具主动性的“推动者”转型。这一转型不仅要求妇联突破活动执行者的局限,更需要通过价值引领工程、系统性赋能、资源整合和权益保障等,构建覆盖妇女就业创业全链条的支持体系。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最终实现妇女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促。

一是实施女性价值引领工程,破除“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妇联组织可通过“三位一体”宣传矩阵(线上平台+线下站点+移动课堂),开展分众化、场景化的政策宣讲与案例教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和市场机遇分析,强化农村妇女发展信心;运用短视频、情景剧等新媒体形式,生动诠释女性社会价值;打造“巾帼先锋讲堂”,挖掘本土创业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等典型,通过现身说法激发群体共鸣。建立“宣传—实践—反馈”闭环机制,将思想转变转化为创业就业的实际行动,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培育女性力量。

二是数智技术赋能,有效提升农村妇女职业素质。数智技术在赋能农村妇女职业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妇联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应认真分析市场和不同层次农村妇女的需求,建设数字化培训体系。如开设“乡村振兴巾帼数智学院”,构建“线上课程+线下实训”一体化平台,重点培训直播电商、智慧农业、个人和家庭理财、乡村旅游等技能;继续打造“巾帼电商直播基地”,提供流量扶持、供应链对接等服务;建立“乡村女性数字化创业孵化器”,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对接的全周期服务。针对农村妇女培训经费不足问题要想方设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培训纳入政府相关培训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农村妇女的职业素质,进而实现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最前沿贡献“她力量”。

三是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农村妇女就近灵活就业创业的新路径。妇联应为农村妇女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积极挖掘相关企业的用工服务需求,把提供灵活就业信息列入党群服务工作内容,以畅通供需渠道,共同推进农村妇女灵活就业。同时结合地方特色,以巾帼就业创业“新品牌”吸引农村妇女灵活就业创业。如四川省会东县妇联依托“巾帼家政阳光服务站”开展家政服务活动,解决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优化金融支持体系,设立巾帼创业基金,大力扶持初次创业的农村女性,完善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流程。如江苏省妇联成立省电商行业妇联,在全省建立72个网络直播行业,联合其他部门举办江苏巾帼直播电商大赛,培养孵化出获赞超2亿次的“乡村小乔”“千万网红主播”等一批巾帼主播达人。通过资源整合,妇联帮促辖区农村妇女实现就近就业创业和稳定增收,着力打通就业创业安置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她们实现就业创业牵线搭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权益保障与社会动员。妇联组织应着力完善制度供给体系,提供就业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可设立农村妇女就业维权中心或劳动权益仲裁站,使女性真正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通道和平台。同时针对非农就业女工的家庭照护矛盾,基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等内容,妇联可联合民政等部门建立“乡村振兴巾帼家政服务站”,提供低价托幼、老年护理等公共服务。同时充分盘活利用各类资源,鼓励有条件的用工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发展“老带小、小伴老”的老幼融合服务供给模式,积极联动高校建立大学生寒暑假返乡照护“一老一小”长效机制,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支持体系,减轻女性家庭照护负担,进而释放农村妇女劳动力潜力,以高质量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注: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校级青年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女性就近就业研究”(项目号:2023QN-020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激励视角下农村失能老年人非正式照护模式研究”(项目号:20YJC840037)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