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2025年,中国商务部在《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意见征求环节,明确透露将对电池及关键矿产技术出口加以限制。此消息一经传出,日本政商两界瞬间陷入慌乱。要知道,这已然是中国发出的第四轮限制举措,而前三轮早已让日本经济元气大伤。
据澎湃新闻报道,步入2025年,中国商务部在《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意见征求环节,明确透露将对电池及关键矿产技术出口加以限制。此消息一经传出,日本政商两界瞬间陷入慌乱。要知道,这已然是中国发出的第四轮限制举措,而前三轮早已让日本经济元气大伤。
石破茂(资料图)
时间回溯到2023年,日本甘愿充当美国“马前卒”,以所谓“经济安全保障”为借口,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痛下杀手,禁止尼康光刻机、东京电子刻蚀设备等多达23类产品对华出口,妄图借此打乱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节奏。可他们没想到,中国迅速予以有力回击。就在同年7月,中国果断宣布对镓、锗两类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
数据显示,日本半导体行业对中国这两类原材料供应的依赖程度高达八成以上。管制生效后,日本从中国进口镓的数量锐减了85%,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镓的价格如火箭般蹿升,涨幅达23%,飙升至每公斤640美元。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东京电子的设备交付周期被迫大幅拉长,索尼的影像传感器良品率直线下降,众多日本半导体企业因原材料短缺,生产作业陷入停滞。日本政府紧急商讨对策,却发现自身应对手段捉襟见肘。
进入2024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出口管控范围,钨、铟等重要战略资源被纳入其中。在全球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掌握着超90%的相关技术。而日本新能源企业对中国技术与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丰田的技术人员为了获取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授权,专程赶赴中国,在上海总部排队等候长达三个月之久。松下的电池工厂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关键材料,不得不推迟新产品发布计划。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凭借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一路高歌猛进,反观日本车企,因失去中国供应链的有力支撑,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处境愈发艰难。
石破茂(资料图)
2025年,中国再度升级出口管制手段,将钼、镍等高端合金材料纳入管控清单。日本的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制造业巨头率先受到冲击。更为严峻的是,美国国防部甚至考虑将部分日本企业从供应链体系中剔除,这对日本高端制造业而言,无疑是沉重一击,使其精密制造水平大幅倒退。
如今,第四轮限制令重磅来袭,中国对电池及关键矿产技术实施出口限制。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新能源行业的深度调整,更是对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塑。中国限制出口的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下,仅有少数中国企业能够将这些技术投入商业化应用,预计从2025年底起,该技术将在全球电池制造商中逐步推广。一旦限制落地,日本相关企业在技术获取与应用方面将面临重重阻碍,其在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步伐也将被严重拖慢。
面对中国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日本方面反应强烈。日本官员气急败坏地将其称作“经济宣战”,日本经济产业省匆忙将42家中国实体列入所谓“黑名单”,试图以此反制。但事实上,中国出台这些政策并非针对日本,而是基于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应对外部不合理打压等合理诉求。中国外交部早已明确表态,此类出口管制措施属于国际通行做法,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日本陷入这般困境,根源在于其奉行“经济依赖中国、安全依靠美国”的分裂战略。美国出于推行“大国竞争”和“印太战略”的目的,纵容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怂恿日本在经济、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围堵。日本盲目跟随美国脚步,在未充分权衡自身利弊的情况下,配合美国对中国实施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等举措。
石破茂(资料图)
然而,当日本遭受中国反制时,美国却未能提供有力支持。比如,美国在拉拢日本加入“芯片四方联盟”时,故意隐瞒中国掌控半导体产业46种关键材料中31种的事实;日本禁用华为5G设备时,也忽视了本国5G基站超90%的砷化镓芯片依赖中国供应这一关键问题。这种既想听从美国指令遏制中国,又离不开中国技术与原材料支持的矛盾状态,让日本在大国博弈中沦为牺牲品。
对中国而言,这些出口限制措施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稳定国内产业发展的必要之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有能力、有底气采取合理措施捍卫自身发展权益。而日本若想摆脱当前困境,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战略选择,认清局势,避免在错误道路上越陷越深。
来源:湘都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