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央视3·15晚会曝光劣质卫生巾后,网友涌入雷军微博评论区喊话:“雷总,求一个小米卫生巾,价格打下来!”,“小米卫生巾”的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尽管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明确回应“短期内不会生产卫生巾”(该回应不久后删除),但这场热议背后,却暗藏着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知
在央视3·15晚会曝光劣质卫生巾后,网友涌入雷军微博评论区喊话:“雷总,求一个小米卫生巾,价格打下来!”,“小米卫生巾”的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尽管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明确回应“短期内不会生产卫生巾”(该回应不久后删除),但这场热议背后,却暗藏着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知识产权布局大戏。
商标防御战:全品类覆盖,布局已十年
小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堪称科技企业的教科书级案例。早在2012年,小米就开启了商标全品类注册的“防御战”,申请注册了卫生护垫相关的商品群组0506,只是选择的商品项目集中在婴儿尿布;到2016年,第一次在卫生护垫商品上申请注册了“米家”商标,后又在卫生护垫、卫生巾商品上申请注册了“米兔”、“日常元素DAILY ELEMENTS”、“米家有品”、“D.LAB”、“小爱同学”等数十件商标。
换言之,2016年之后,卫生巾商品一直在小米的商标布局范围内。通过提前注册各类别商标,小米不仅能够有效防止他人恶意抢注,还能为未来的产品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未雨绸缪的商标策略,是品牌对市场动态的敏锐预判——无论是新兴消费品还是潜在争议品类,小米均以商标先行,牢牢掌握主动权。这不仅有助于小米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也为其在不同领域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品牌延伸:卫生巾背后的“生态链哲学”
尽管小米短期内不会涉足卫生巾市场,但这场热议恰恰印证了其生态链模式的深远影响。从智能家居到日用消费品,小米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将品牌势能辐射至上百个细分领域。卫生巾虽属传统行业,但若结合小米擅长的“科技赋能”,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采用抗菌新材料、创新设计包装等,未尝不能颠覆行业格局。
小米的商标布局,远非简单的法律合规,而是一场关于品牌生命力的长远谋划。从2012年的全品类注册,到2025年的“卫生巾热搜”,小米用十余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品牌护城河,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是对知识产权的多维掌控。除了商标,小米在中文域名领域的布局同样超前。作为中文互联网的早期参与者,小米早在2010年代便注册了“mi.中国”等核心域名。
*本文主要信息综合自公开报道,商标申请状态以官方公示为准
来源:科技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