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丹心绘海疆 数字赋能谱华章——记上海海图中心数据信息中心朱晓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15:14 4

摘要:在辽阔的东海之滨,有这样一位数字海洋的探索者:她以纤纤素手校准万里海疆经纬,用智慧代码编织数字海洋蓝图。从传统测绘的“小笔尖”到智慧航保的“大数据”,从复兴岛上的青涩学子到数字海图的领军人物,十七载寒来暑往,上海海图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晓华始终以赤子之心深

在辽阔的东海之滨,有这样一位数字海洋的探索者:她以纤纤素手校准万里海疆经纬,用智慧代码编织数字海洋蓝图。从传统测绘的“小笔尖”到智慧航保的“大数据”,从复兴岛上的青涩学子到数字海图的领军人物,十七载寒来暑往,上海海图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晓华始终以赤子之心深耕海洋测绘事业,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30余项,研发智能航保产品10余种,推动海图数据交易额突破千万元,用数字画笔绘就新时代“向海图强”的壮美画卷。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这位“数字工匠”正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在数字海洋的蓝海中破浪前行。

破冰者

从传统测绘到数字航保

2007年的复兴岛测绘基地,计算机屏幕的荧光映照着年轻测绘员专注的脸庞。刚从南京大学毕业的朱晓华手握绘图笔,在图纸上精心勾勒着每一条等深线。那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海洋测绘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

“海图上的每个符号都是航行安全的关键。”初入行的朱晓华深谙传统测绘的分量。在参与引进国外HPD海道测量生产系统时,这个西北姑娘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面对全英文界面的困境,她带领团队连续三个月“白加黑”攻关,将系统操作手册翻译成中文技术规范,建立国内首个电子海图生产流程标准。当第一份数字化海图通过验收时,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这让她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力量。

2016年,数字经济的浪潮拍打海岸。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的朱晓华敏锐地捕捉到行业变革信号,毅然转向海洋地理信息研发。“传统海图是静态的,数字海洋需要动态的智慧之眼。”带着这样的认知,她组建“云图智航”创新团队,开始构建“1+1+N”海洋地理空间数据服务体系。为攻克海陆数据融合难题,团队连续奋战百余个昼夜,创新提出“多源异构数据智能匹配算法”,成功实现海岸线毫米级精度拼接,这项技术后来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指挥舱里,朱晓华团队研发的三维实景海图系统正实时显示着冰川移动轨迹。这套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声呐探测数据的智慧系统,使极地航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40%。从东海渔场到南海岛礁,从北极航道到南极冰盖,朱晓华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海洋测绘的边界。

开拓者

在数据“蓝海”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1年11月,上海数据交易所鸣锣开市。当“海情数知”中国沿海民用海图数据产品作为首批挂牌项目亮相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个由朱晓华团队打造的“数据航母”,标志着我国航海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化取得历史性突破。

“要让数据要素真正流动起来。”在朱晓华看来,沉睡的海洋数据如同待开采的“蓝色矿产”。她带领团队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对40年积累的航海资料进行清洗、脱敏、结构化处理,形成标准化数据产品。为通过合规性审查,她们连续20天吃住在单位,完成3000余项数据确权登记。产品挂牌后两年内,交易额突破千万元,带动航运保险、船舶管理等衍生服务产值超亿元。

在舟山港智能调度中心,“海陆融合一张图”平台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个集成138类海事数据的“超级大脑”,能实时感知1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船舶动态。2023年台风“梅花”来袭时,平台提前72小时预测航道风险,为3000余艘船舶规划避险路线,挽回经济损失超5亿元。如今,该平台日均调用量达3亿次,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数字基石。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阵痛,朱晓华展现出战略眼光。她推动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共建智慧海洋空间信息实验室,联合攻关海洋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牵头制定《沿海港口航道图改正通告编写规范》,填补国内技术标准空白;研发的AR船舶监控系统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航海保障深度融合,使复杂海况下的应急决策效率提升50%。这些创新成果,正在重塑中国航海保障的生态体系。

引航者

在人才培养中传承“蓝色薪火”

在“云图智航”创新工作室的展柜里,13项软件著作权证书和“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奖杯熠熠生辉。但朱晓华更珍视的,是墙面上那张泛黄的师徒结对表——上面记录着她培养的23名技术骨干的成长轨迹。

“数字化转型需要人才舰队。”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朱晓华创立“三维赋能”培养机制:通过专业培训夯实技术底座,依托重大项目锤炼实践能力,借助国际交流开拓创新视野。她将晦涩的GIS技术分解成“知识胶囊”,通过“午间微课堂”传授给青年员工;组建数据治理、三维建模等7个兴趣小组,让90后挑大梁担任课题组长;每年选派骨干参加国际海道测量组织会议,培养出5名国际海道制图师。

这种传承在2022年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中结出硕果。面对复杂的水下地形建模需求,朱晓华让90后工程师王磊担任项目组长。团队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出“智慧淤积预测系统”,使疏浚作业效率提升35%,节约工程成本近亿元。如今,这个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

作为杨浦区人大代表,朱晓华将人才培养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课堂。她组建“航海科普青年团”,开发“小小海图绘梦师”研学课程,带领孩子们用VR技术探索海底世界;为“海豹救援队”定制数字导航系统,使水上搜救响应时间缩短40%;在社区开设“银发数字课堂”,帮助老人掌握智能出行技能。这些实践,让冰冷的数字技术绽放出人文温度。

从纸质海图到实景三维,从数据孤岛到要素市场,这位新时代的“数字工匠”用十七年坚守诠释着海洋强国的时代内涵。在她身后,更多年轻的面孔正接过创新的火炬,在万里海疆续写着数字时代的蓝色传奇。正如朱晓华常说的:“海洋测绘人的征途,永远向着深蓝延伸。”(全媒记者 黄玲 通讯员 管鑫)

来源:中国水运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