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803号,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办公驻地。上世纪90年代,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风靡全国,“803”自此成为上海刑警的代名词。从这里走出的“江南名探”端木宏峪(上海市公安局原刑侦处处长)以及一代代“刑警803”的杰出代表,书写
“神探三剑客” 的精神密码
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803号,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办公驻地。上世纪90年代,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风靡全国,“803”自此成为上海刑警的代名词。从这里走出的“江南名探”端木宏峪(上海市公安局原刑侦处处长)以及一代代“刑警803”的杰出代表,书写了众多令人称赞的破案传奇。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办公驻地。
这其中,被誉为“神探三剑客”的张声华(上海市公安局原副局长)、裘礼庭(原刑侦处副处长)和谷在坤(原刑侦处刑一队队长),是第二代“刑警803”中的佼佼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神探三剑客”成功侦破了诸多震惊上海滩乃至全国的大案要案。他们的身上,隐藏着上海刑侦独有的精神密码。
谷在坤(左)、张声华(中)、裘礼庭(右)合影。
细致入微
“身穿皮外套,慎言话不多。”现任刑侦总队一支队政委於跃麒对张声华的印象深刻:平日里沉默寡言,但一旦发言,必定是有了明确主张和想法,“再棘手、毫无头绪的现场,只要张声华到场,大家就感觉破案有了主心骨,心里踏实了。”为何能让人心里有底?这源于张声华极其细致的工作作风。他破案的关键在于从现场出发,从毫不起眼的茶水杯、半个烟蒂、一滴血迹等细微之处入手,深入剖析现场,让事实开口说话,挖掘大案背后的逻辑,从而形成精准有效的判断,这正是神探核心能力的体现。
张声华
1995年10月,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一起特大凶杀案,3名女性不幸遇害。根据现场遗留物及各种迹象,时任刑侦总队总队长的张声华迅速勾勒出嫌疑人画像:犯罪嫌疑人作案痕迹显示其经验并不丰富;作案地点随机,大概率是外来流窜人员且有劣迹前科;鉴于案发时间在凌晨2点左右,嫌疑人很可能就居住在附近,作案工具为就地取材。
这起案件堪称现场勘查的教科书式案例,每一位初到“803”的青年刑警都会学习。其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张声华根据一名受害人内衣内壁有溅血的细节,精准还原出受害人是被嫌疑人施暴后才加害的作案过程。
同样对细节执着的还有谷在坤。1991年,在破获上海松江地区一起流窜杀人抢劫大案时,他在火车站值班室的废纸篓里,发现一张写有姓名与地址的废纸条,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成为破案突破口,使得后续侦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细节的发现看似是偶然的运气,实则是背后无数“极其枯燥、无味,甚至痛苦”的细致工作积累。
1981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松江县支行泗泾营业所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现场勘查中,唯一留下的痕迹是带有水迹的残缺皮鞋鞋印。
当时担任刑侦处刑一队副队长的张声华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判断此案为“外盗”,嫌疑人是本地人且为惯犯。历经8个月,张声华带队依据皮鞋鞋印这一关键线索,走街串巷、明察暗访。他们先后排查了189名本地嫌疑对象,又一一否定,案件侦破一度陷入僵局。专案组没有气馁,及时调整思路,尝试将泗泾镇往年具有相同特征的夜盗案串并起来,最终通过对数千份痕迹物证的排查比对,成功找到突破口,锁定犯罪嫌疑人。
每一位刑警对这种“极其枯燥、无味,甚至痛苦”的过程都深有体会。在海量、碎片化的线索中提取一点点相关的可能性,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致努力。在侦破积案时,侦查员要深入当地,与老乡打成一片,通过细致走访进行有效沟通,将听到的传闻转化为实际线索,推动案件侦破。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两个月,也可能长达一年,侦查员可能今天在乡下与村民交流,明天就在档案馆查阅民国时期的县志,在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中,寻找与案件有关联的证据。
现任刑侦总队一支队探长的陈浩回忆,他们在侦办一起看似线索清晰的案件时,已经锁定到某地某姓家系,却在此处久攻不下。在村里已逗留许久的陈浩一筹莫展。这时,对面走来一位白发老人,陈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出了几个月来似乎已经重复了几万次的问题,“您认识某某不?”没想到老人回答:“认识啊!”就这一瞬间,案件迎来转机。
那些看似传奇的破案高光时刻,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碎片,那些看似天赋异禀的刑侦慧眼,实际上都蕴含着数万次细致经验的积累、提炼,最终成为可供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持之以恒
“江南名探”端木宏峪曾说:做一件艰难的事,办一个棘手的案子,用八分力气,可能无功而返;用十二分力气,或许就能创造奇迹。“为了一丝丝可能性,做一万分努力”,这是“刑警803”几代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曾任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副处长的裘礼庭,面庞方正、俊朗,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办案时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然而,一旦锁定目标,他就像糯米团子一样,紧紧黏住对手。
裘礼庭
1985年至1987年间,外省市先后发生三起新钞被盗案件,犯罪嫌疑人使用调包计共盗走3.5万元新版五元纸币,上海印钞厂被认定为“内盗”的源头,此案被称为“国字第一号”案件,担任专案组组长的裘礼庭压力巨大。
前两起案件发生后,警方已经对丢失钞票号码展开调查,但收入赃票的几家储蓄所、珠宝店对存款人和消费者的模样毫无印象。第三起案件发生后,裘礼庭前往案发地勘查现场,并将用来调包新钞的那一捆贴头纸(即纸币封签,相当于纸币的身份证明)原封不动带回上海,发现捆扎贴头纸的绳结并非原始扎钞绳结。
根据捆扎方法以及作案者为男性等特征,专案组经过分析、筛选、研判,将目光聚焦到剩下的32名嫌疑对象。裘礼庭要求侦查员广泛走访,排查人际关系,尤其要调查这些人是否有来路不明的大笔钱财。最终,警方将目标锁定为印钞厂车间工人张某。专案组在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获取了他亲手捆扎的绳结。经检验,该绳结与贴头纸的绳结完全一致!
2022年,刑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段永昕参与侦破上海“2002·8·1”抢劫邮政储蓄所案,凭借痕迹物证比对获得的突破性线索,成功抓捕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20年的犯罪嫌疑人最终落入法网。
在新技术的助力下,确定嫌疑人身份似乎不再需要复杂的推理、筛选、分析与研判。然而,刑侦总队一支队的侦查员们认为,传统侦查手段永不落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更是永远不会过时。特别是在重案、命案侦查中,传统手段与新兴技术相辅相成。
在侦破一起命案时,刑侦总队一支队民警追踪犯罪嫌疑人,在监控视频中捕捉到一个“指甲盖大小”一闪而过的身影。侦查员兴奋地跳起来,“那双脚!步幅,步速,就是他!8天前见过的他!”随后,民警根据这个“指甲盖大小”身影消失的方向,判断嫌疑人可能是去了不远处的交通枢纽。侦查员查遍枢纽内所有公交车监控,终于在一辆中巴车的行车记录仪中发现嫌疑人上了一辆私家车。在惊心动魄的追踪过程中,侦查员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底,一环扣一环,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段永昕表示,所谓刑侦精神,表面上看是绝不放过犯罪嫌疑人,实际上是刀刃向内,不放过自己,“自信、坚持、较量”正是刑侦精神的珍贵之处。
2019年,刑侦总队一支队民警郑永宏负责侦破一起1991年的陈年命案积案,通过指纹比对确定犯罪嫌疑人在浙江温州某地投靠当地亲戚,隐姓埋名生活多年。警方赶到当地时,嫌疑人已逃往外地。郑永宏计划在嫌疑人家里找到其肖像照片,然而嫌疑人多年来保持警惕,从未拍过全家福,露脸照片极少,其亲戚也坚称“没有照片”。
侦查人员在嫌疑人留给自己的墓碑上找到一张被水泥封印的肖像照,可惜放大后模糊不清。由于已在温州待了十几天,若再无进展,郑永宏就得撤离,但他预感此地必有收获,向上级申请“再给我三天”,随后与同事继续做嫌疑人亲戚的思想工作,最终亲戚同意警方在其家中堆积如山的生活用品中翻找。深夜,疲惫不堪的郑永宏终于在繁杂物品中找到一张家庭生日聚会照片,照片中嫌疑人面容清晰,“就是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神探三剑客”破案有三件套:香烟、茶叶、方便面。到了段永昕这一代,破案随身包里又增添了充电宝、数据线、录音笔的新三件套。数月的侦查破案,依靠的不仅是刑警的直觉,更是持之以恒的坚守。在十二分的努力下,所有的压抑、枯燥、苦闷都会在破案后迅速转化为成就感。
以智取胜
谷在坤
段永昕有幸拜访过谷在坤,即便谷在坤已至耄耋之年,头发依然梳理得整整齐齐,衬衣西装笔挺。段永昕说,谷在坤从内到外都透着“认真”二字,儒雅之下,隐藏着一个充满耐心与技巧的行家里手。谷在坤曾有过八年的反扒经历,先后审理过1200多名扒手。许多公交扒手面对赃物或当场被擒时,死不认账,正是在大量讯问实践中,谷在坤逐渐磨炼出高超的技艺。
讯问,没有硝烟,全凭内力。每当嫌疑人顽固抵抗、案件陷入僵局时,时任刑侦处处长的端木宏峪会说:“把谷在坤叫来。”
1986年3月,市民张女士在青浦县的河道里遇害,其侄子“阿铁锅”有重大作案嫌疑。然而,在两个月内的26次讯问中,“阿铁锅”始终守口如瓶、矢口否认。而谷在坤仅用一夜,第一次讯问就成功突破了这个“硬骨头”。
针对“阿铁锅”的抗审心理,谷在坤拿到案卷后,首先重新勘查现场,依据卷宗里的活动轨迹逐一排查。犯罪现场附近有一个公交车站,谷在坤在车站旁观察许久,发现候车的人因久站疲惫,都有蹲下的习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成为讯问时打开嫌疑人心理防线的第一步。
谷在坤冷不丁地说:“那天有人看到你在车站蹲过。”“阿铁锅”心头一震,意志开始动摇。
谷在坤接着打出第二张牌:“你知不知道你姑妈在见你之前,在台历上写过什么?”
“阿铁锅”慌了神,谷在坤乘胜追击,打出第三张牌,他拿出犯罪嫌疑人姑妈生前的照片,大声质问:“你姑妈平时对你那么好,给你钱造房子、娶媳妇,你怎么忍心对她痛下杀手?”就是这三张牌,成功让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崩溃。
讯问看似处于案件后期,却同样要遵循从现场出发的工作原则。谷在坤办案时,极为重视仔细勘查现场和研究卷宗,尽可能多地掌握嫌疑人信息,在讯问中有的放矢、一击即中。
大多数情况下,讯问是一场持久战,在漫长的心理较量中,需要以智取胜。郑永宏曾与讯问对象周旋28天。在这起团伙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陆续交代到过案发现场、见过受害者,但始终不承认见过其他认识的人,而这个“其他人”正是案件另一名重要的犯罪嫌疑人。郑永宏认为“他讲了大部分情况”,需要继续耐心“咬住他”。他推测,讯问对象与受害者、重要犯罪嫌疑人,甚至其他作案者是老乡,这是团伙作案,且仍有人未被警方控制。讯问对象因担心家人遭报复,所以不想说、不敢说。针对讯问对象的心理,郑永宏做通了其家人的工作,打消了他的顾虑,最终他如实交代了案发实情。
张声华与谷在坤讨论案情
每一起案件的破获,背后似乎都传承着“神探三剑客”的精神。陈浩说,在案件攻坚最艰难的时刻,有时会想起老一辈“听到案子兴奋不已、谈起案子头头是道,侦破案件全力以赴”的样子;段永昕说,在烈日下衣服被汗水浸湿、结满盐巴,坚持走访排查时,最渴望能与老一辈传奇的侦查意识产生共鸣;新生代探长刘家伟认为,时代在变,案件在变,但使命、责任与坚守始终不变。
向新而行
从茶叶、香烟、方便面的老三件套,到充电宝、数据线、录音笔的新三件套,从英雄个体到荣誉集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几十年间代代相传。如果说声名远扬的“刑警803”是上海公安最锐利的武器,那么刑侦总队一支队无疑是这把利刃的刀尖。在战斗的刀尖上,先后涌现出“江南名探”端木宏峪、“神探三剑客”、盛铃发、张浩等一代代刑警英雄模范。这支经常与行凶、纵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交锋的队伍,先后破获了轰动上海的系列电击杀人案等特大案件,被国务院授予“特别能战斗刑侦队”称号。
荣誉只是对过往成绩的回顾,在新时代,每一次正面交锋都是全新的挑战。在刑侦总队的大楼墙壁上,“勇者无敌,智者无畏”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新时代的刑侦工作,不仅依靠侦查员们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努力,日新月异的刑事科学技术也为刑侦工作赋能,推动侦查破案更加迅速、高效。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赋予了这八个字全新的时代内涵。
向新而行,新型刑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了关键线索,近5年来,带领团队直接助力破获命案积案46起,并积极推进全国首个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建设。杨帆表示:“将新型物证比对技术与其他专业融合,是案件侦办的发展方向。”
向新而行,上海警方持续推动治安防控和打击整治模式从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准转变。刑侦总队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着力构建“强打击、深治理、促防控”的刑侦工作新格局,推动刑侦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实现传统手段与新型技术兼顾、打击与治理并重的转型升级。
截至2024年,上海警方已连续10年实现命案全破、连续7年实现抢案全破,全市“两入”盗窃案件破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由刑侦总队九支队组成的全国“公安楷模”集体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创新打造“无感”反诈技术防阻体系,深化反诈联动劝阻机制,实现电信网络诈骗既遂数“六年连降”。2024年,上海警方主动发起各类集群战役37次,摧毁犯罪团伙240余个。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神探三剑客”的传奇,是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更是责任与坚守的体现。在薪火相传的时代长河中,“刑警803”持续在追逐梦想、创造奇迹、书写历史。
来源:平安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