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总是习惯地称李白为“诗仙”,而称白居易为“诗魔”或者“诗王”,其实,真正经过“官宣”的诗仙是白居易而不是李白,历史上真正的御赐诗仙是白居易。
李白与白居易
人们总是习惯地称李白为“诗仙”,而称白居易为“诗魔”或者“诗王”,其实,真正经过“官宣”的诗仙是白居易而不是李白,历史上真正的御赐诗仙是白居易。
李白:江湖版的“诗仙”
江湖版诗仙李白
李白诗仙的美名,得之于贺知章“谪仙人”的一声惊赞。
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来到长安,拜访了当时担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
两人在紫极宫会面,李白将自己的诗作《蜀道难》和《乌栖曲》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对李白的才华大为赞叹,竟脱口惊呼:“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认为李白的诗歌超凡脱俗,只有天上下凡的仙人才能作出如此诗篇。
李白因此而得“谪仙人”的美名,并在后世逐步演变成“诗仙”的称号。
当时贺知章已经八十四岁,而李白只有四十二岁,年龄刚好相差一倍。但两人一见如故,竟成了忘年之交。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乃性情豪放之人,当即欲请李白畅饮,但他当时身上并没带银两,于是就把皇帝所赐的金龟佩饰送给酒店换酒来招待李白,从而留下“金龟换酒”的佳话。
两年后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在故乡会稽(今绍兴)去世。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白游吴越,专程到会稽贺知章故居凭吊,并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其诗及序追忆了跟贺知章在长安那段赐“谪仙人”美号和“金龟换酒”的往事: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
唐·李白
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四明有狂客,
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
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
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
却忆泪沾巾。
白居易:皇家版的“诗仙”
皇家版诗仙白居易
白居易被后世称为“诗王”和“诗魔”。
“诗王”是指他在诗歌的创作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从五六岁开始写诗,一直写到七十多岁,一生作诗一万多首,留世就有三千多首,是《全唐诗》入诗最多的诗人,达2899首。
“诗魔”是指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痴迷和勤奋程度。
白居易年轻时读书的刻苦程度是无人能及的,据他自己所述,他年轻时读书读到口长疮,写字写到手起茧,以至于早早年纪头发就白了。
白居易对诗歌的创作也是到了“入魔”的程度,如他在《醉吟二首》中写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他描述自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寝息”,可见其对诗歌的极度热爱和痴迷。
那么,白居易“诗仙”的美誉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白居易去世后,当朝皇帝唐宣宗李忱写诗《吊白居易》悼念他:
吊白居易
唐·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可见李白诗仙之名来自于诗之江湖,白居易才是皇帝御赐的诗仙。
也许是李白的诗飘逸潇洒,更配得上“仙”之风采,也许是李白比白居易来得更早,人们已经习惯把诗仙的标签贴在他身上,所以后人贴给白居易的是“诗王”、“诗魔”的标签,不过也很了不起了!老白就将就吧。
来源:华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