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4日,主题为“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培育——阿德勒理论的现代启示”的线下共读活动在山西华新能源高级技工学校成功举办。这是新教育读书会的第三次线下活动,也是一次从筹备到执行都更加精细、主题更加聚焦的探索。
11月24日,主题为“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培育——阿德勒理论的现代启示”的线下共读活动在山西华新能源高级技工学校成功举办。这是新教育读书会的第三次线下活动,也是一次从筹备到执行都更加精细、主题更加聚焦的探索。
与前两次活动相比,本次活动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参与者对研讨主题的深入讨论也得到了高度认可。然而,在提升亮点的同时,活动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时间管理不够严谨、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应急预案不足等,这为我们在未来的活动筹备中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方向。
本文不再赘述具体的活动内容(此前已有活动综述发布,点击了解),而是聚焦于从整体筹备和设计的角度,对本次活动进行复盘。通过梳理经验与教训,我们希望为未来的线下活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参考,同时进一步提升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1)多渠道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影响力一定程度就是读书会的生命力,因此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宣传扩大活动的关注度。
一是保证线下活动的参与人数。本次活动预期参与人数150人,实际到会148人,基本达到目标。
这一成果的实现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活动承办单位的积极动员。承办单位应尽可能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鼓励更多本单位人员参与,为活动注入基本参与力量;
(2)读书会会员与新网师学员的积极响应。这一群体是活动的核心支持者,他们对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是我们活动的忠实观众;
(3)邻近地区“大客户”的定向邀请。例如,这次活动中,武乡教育局组织了集体报名,这种有组织的参与方式显著提升了活动到场率;
(4)充分利用公域流量吸引潜在群体。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宣传活动,将更多不直接关联的潜在参与者吸引到现场。需要注意的是,前三类参与群体虽然有所重叠,但对应的宣传渠道不同,因此每个渠道都需要给予足够重视,以实现精准覆盖。
二是促进线上直播的关注人数。
本次活动分上午和下午两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1,710,分享数818,评论数1,823,点赞数55,295,创下了历次直播活动的新高。
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宣传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发力:
(1)活动前的直播预告。通过提前发布直播信息,吸引更多人预约观看,尽可能提高直播预约量。
(2)活动进行中的二次传播。直播开始后,通过组织核心参与者和抽奖活动转发链接、互动评论,扩大活动的曝光度和吸引力。
(3)直播后的跟踪推广。整理直播精华内容,通过短视频剪辑、文章总结等方式进行二次传播,延长活动的影响力。
通过这些手段,全方位提升直播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同时为后续活动积累更多受众资源。
(2) 清单化管理,推进任务高效落实
线下活动开展至第三场,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教育读书会线下活动方案》,方案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其完美,而在于自己的切身体会。
对于举办线下活动这样一个复杂或者说庞杂的任务,依靠清单和流程保证活动稳步推进非常重要。比如这次,前期规划了会务用品清单、现场确认清单、携带设备清单、会前一周行动清单,较为清晰稳定地推进了活动的筹备。这些清单不仅帮助团队在筹备过程中有条不紊,也让各环节的衔接更加顺畅,降低了因遗忘或疏漏带来的风险。清单化管理的核心在于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并通过清晰的执行路径推动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地。
(3) 聚焦文本策划分享活动
本次活动关注的是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绝大部分嘉宾的分享都能从本书出发,郝晓东老师在“早安新网师”中评价:“此次围绕《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聚焦一个话题,主题不分散,达到了少而透彻的良好效果。研讨会发言质量非常高,不少发言稿达到了发表的高度”。
这种偏离文本的现象在读书会分享活动中确实较为常见,原因在于分享者可能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或者倾向于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共鸣。这虽然能带来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容易导致讨论主题发散,失去对核心问题的聚焦,从而影响整体研讨的深度和质量。
此次活动能够聚焦《儿童的人格教育》文本内容,离不开在学术筹备过程中,吴尧达和陈武红老师的专门指导。
(4)善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本次活动的报名推文、报名审核、建群拉群以及活动综述均由我主导完成。在这些工作中,有不少细碎繁琐的环节,其中部分难以完全规避,但通过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本次活动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报名管理和综述撰写两个方面。
在报名管理上,小鹅通和企业微信的结合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化支持。报名主要通过小鹅通。其中报名表不仅包含基本信息采集,还让参与者确认入群须知,另外通过缴纳押金筛选出有真实需求的参与者(“免费”活动中还是比较重要的)。成功报名后,系统通过弹窗自动引导添加企业微信,自动通过好友申请并回复入群方式,入群后自动发送欢迎语并提醒关注群公告。通过手动添加标签的方式,还能对成员一对一群发重要信息。这一过程中,前期设置完成后,我只需完成拉人入群和手动设置标签的简单操作,即可实现精准管理,大大减少了重复性工作。
在活动综述和报告实录的撰写过程中,AI工具(ChatGPT)为复杂的内容处理带来了高效支持。简单过程说明如下:通过“通义听悟”快速将活动视频或音频转录成文字,先进行人工修订,尤其是修正专有名词等关键内容,再结合AI对文本逻辑和表述进行优化。在提示AI时,重点关注文字逻辑结构、内容完整性和语气人称的一致性。最后,人工逐字校对调整,确保文字准确传达活动精神和核心内容。借助这一流程,在活动结束后第二天便完成了有质量保证的综述和报告实录。这个过程中需要警惕的:自己理解程度很有限的工作,谨慎交给AI来做;同时要尊重原本的意思,谨防AI的过度发挥。
(1) 系统谋划活动,合力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一共有以下几个环节:破冰、专家主旨报告、书友闪电演讲、圆桌会议、自由问答。从整体上来讲,各活动之间应有所侧重,同时又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对同一个主题的系统性理解。但这一次活动,各部分的配合其实不够紧密。
各环节如何侧重又有所配合呢?梳理如下。
破冰环节的核心在于让参与者迅速进入活动状态,打破陌生感,建立轻松的互动氛围。破冰环节不仅是活动的“暖场”,还可以巧妙设置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活动,为专家报告和书友分享提供启发点。此次活动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破冰”,而忽视了人与主题之间的“破冰”。
主旨报告是活动的核心环节,重点在于从宏观角度阐释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为参与者提供理论框架和关键概念。此外,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专家作为宝贵的资源,应该邀请其在报告中抛出若干问题或争议点,作为后续书友分享、圆桌讨论的素材,推动话题进一步展开。这是此次活动忽略的。
书友演讲是活动中的“实践之声”,能够从不同视角补充专家报告的内容,使主题更加立体。这一环节需要围绕主题精心挑选演讲者,确保分享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演讲者可以在准备内容时参考专家报告的观点,结合自身实践进行补充和反思,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圆桌会议是参与者深度互动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多方讨论对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圆桌讨论的问题设置可以基于专家报告的重点内容和书友分享中提出的亮点,让讨论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此次圆桌会议的问题,前期规划不足,到了中午才临时想起来征集,稍显仓促,应该在活动一开始就开放。
自由问答环节是对整场活动的回应和总结。参与者可以针对专家报告或书友演讲中的内容提出疑问,专家和演讲者则通过即时互动为大家解惑。这一环节也能帮助组织者了解参与者的关注点,为未来活动提供参考。问答环节的问题来源可以包括现场观众和圆桌讨论中的疑惑。本次活动,由于时间规划问题,预留给此环节的时间不够,仓促结束。
一次成功的读书活动既需要精心的预设,也要注重现场的生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预设为活动提供了框架与“干货”,确保内容的深度和条理性;而生成则带来了即时的灵感与参与者的个人思考,激发了更广泛的共鸣与反思。
本次活动中,预设方面的亮点在于各环节的功能设计,如破冰的互动性、主旨报告的理论深度、以及书友演讲的实践拓展。然而,在环节间的衔接和问题预设上仍有不足,导致整体配合度不够紧密。与此同时,生成方面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例如未能提前设置圆桌讨论问题、问答环节时间不足等,限制了参与者思维的延展和主题的多维探讨。
(2) 重视关键环节,设置应急预案
本次活动的最大问题出现在直播环节,由于网络故障导致活动延迟了半个小时。这一问题虽然最终通过改用有线网解决,但延误时间影响了活动整体节奏,暴露了关键环节预案不足的问题。
问题的经过大致如下:直播前一天,已使用现场无线网络进行了测试,网络状况正常,并与场地工作人员确认,确保直播时无线网不会被其他设备占用。然而,正式直播时,网络突然出现卡顿问题。后台查询后,未发现其他设备挤占资源,但多次调试仍未解决卡顿状况。无奈之下,改用有线网络,但有线网络的固定位置限制了直播设备的布置,为调整直播设备又耗费了宝贵时间,导致直播推迟。
网络是直播的关键环节,特别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呢?
与场地工作人员提前对接,利用现有资源:在活动筹备阶段,应提前与场地工作人员沟通,了解会场的直播设施及网络条件。如果会场已有成熟的直播方案及设备(如稳定的有线网络、固定直播设备等),优先考虑直接使用场地提供的资源,以减少设备配置和网络调试的时间成本。
优先使用有线网络:直播时应优先选择稳定性更高的有线网络,确保信号流畅。如需使用无线网络,应保证其为独立专用网络,并配备直播聚合器作为备选保障,以应对突发的网络中断问题。
活动当天再次测试:活动开始前1小时,应对直播网络和设备进行多次测试,模拟直播场景,检查信号稳定性和设备运行情况,同时准备备用网络设备,以应对突发状况。
明确快速切换机制:制定明确的网络和设备切换流程,在网络故障时能迅速切换至备用方案,并确保设备布置灵活可调,同时安排人员现场值守,实时监控并快速处理可能的问题。
关键环节不仅包括网络,还有人员、设备、流程把控等,都需要准备预案,但在此不一一赘述。总的来说,要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全面预判、提前真实环境下测试,同时出现问题又能够不慌乱,稳住心态的情况下灵活应对。
(3) 考虑成员条件,严控活动时间
线下活动中,若非寒暑假等长假,与会成员的时间往往十分紧张。许多人到场时间接近活动开始,而活动结束后又需立即赶车返程。因此,在活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与会人员的到场和离场需求,尽量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时间管理,确保活动在规定时间内结束。以本次活动为例,上午环节延迟了半小时,下午延迟了10分钟,这可能给部分与会者的行程安排带来不便。而成员提前离场,既影响活动氛围,也与组织者的期望背道而驰。因此,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时间规划和现场执行,以更好地兼顾成员需求和活动效果。
把握活动时间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关键在于提前规划和有效沟通。对于可以提前掌控的环节,应尽早通知相关人员明确时间要求,并通过充分的演练确保每个流程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时间较难把控的环节,则需在事先与发言人沟通清楚具体时间规则,确保发言精简有力,避免超时影响整体节奏。
同时,无论是可控环节还是不可控环节,都需要在现场设置时间提示机制。提示方式应尽量隐蔽,例如使用倒计时牌、倒计时器等,以免打断嘉宾的分享节奏,保持活动氛围的连贯性和自然性。
结语以上只是针对本次活动所做的一个反思,并不全面。针对一场活动该如何办,需要依赖的是一个更加系统的办会手册。后续,我们将继续完善《新教育读书会线下活动方案》,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操作性、可复制性和灵活性的标准化指引。
凡是没有被真正驯养的玫瑰,都不会成为你的玫瑰;凡是没有被你用心解决的问题,也不会成为你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你已经为之付诸行动、深入探索,却依然未能完全解决。
如何办好读书会,正是这样一个真正的问题。只有在行动中不断尝试,经历过酸甜苦辣,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也才有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每一次实践都是向答案靠近的一步,而每一次反思都将为前路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王小凯
编辑:吴文琴
审核:王娜 李勇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