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肠道盟友”,偏食的“隐形代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4 16:14 3

摘要:近年,针对中国大学生、家庭主妇(夫)、企业职工等人群的饮食习惯调查研究显示,健康饮食知识关注度不高,调查人群中超过50%的有挑食偏食现象。这种习惯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传统认知常聚焦于偏食导致的维生素缺乏或肥胖,但近年研究证据已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针对中国大学生、家庭主妇(夫)、企业职工等人群的饮食习惯调查研究显示,健康饮食知识关注度不高,调查人群中超过50%的有挑食偏食现象。这种习惯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传统认知常聚焦于偏食导致的维生素缺乏或肥胖,但近年研究证据已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肥胖、胰岛素抵抗、血小板过度活跃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是慢性疾病的“隐形推手”。

人类肠道内有一个特殊的、多样化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据估计,人体内有1000-1150种、约100万亿个肠道细菌。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四大类组成。在健康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种群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共同作用于营养物质代谢与能量转化。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主要功能是碳水化合物降解、能量的产生和转化以及氨基酸转运,其他放线菌门菌等则通过短链脂肪酸、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发挥免疫, 代谢和保护功能。在健康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种群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共同作用于营养物质代谢与能量转化。这种微妙的平衡保证了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袭,保护肠道健康。然而,受外界因素如饮食习惯改变、抗生素滥用等的影响,肠道内的有害菌会过度增长,而有益菌则急剧减少,从而破坏微生物间的平衡。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形成的“代谢对话”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系统性病理改变。

认识长期偏食的危害性,防病与未然。饮食对微生物群的影响相对明显,如果人们反复食用相同的食物或过度摄入垃圾食品,就会导致微生物群多样性减少,尤其是对维持健康微生物群起关键作用的益生菌。因此,保持食物多样性摄入是维护健康的基础。中国膳食指南为保持食物多样性摄入提供了指导:

1.食物摄入种类与合理搭配,保证营养素充足。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可运用“彩虹餐盘法”帮助实施,彩虹饮食法是指像彩虹一样的饮食。把蔬果分成红色、橙黄色、绿色,紫黑色和白色5种颜色,搭配食用,来确保蔬果摄入的丰富性。应用“彩虹餐盘法”保证每餐蔬果选择包含红(番茄)、黄(玉米)、绿(西兰花)、黑(木耳)、白(豆腐)5色食材。

2.把握关键营养素摄入。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补充谷类、蔬菜、水果。每天摄入200-300g的谷类食物;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优质蛋白混合补充,交替食用鱼类、禽类、豆类及乳制品,减少红肉依赖,动物性与植物性蛋白各占50%(如鱼虾100g+豆腐100g);发酵食品:酸奶、泡菜、纳豆等天然益生菌,直接补充有益菌并促进现有菌群活性;适量膳食脂肪:Omega-3脂肪酸(如亚麻籽、深海鱼)可调节菌群代谢产物的抗炎作用。

3.针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可精准优化。

(1)高血压患者:增加富钾食物(口蘑含钾3100mg/100g)促进钠排泄;补充乳酸杆菌(如酸奶)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糖尿病患者:选择低GI高纤维组合(如燕麦+奇亚籽),补充阿克曼菌(Akkermansia)益生菌改善胰岛素抵抗。

(3)高血脂患者: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如深海鱼、坚果),补充长双歧杆菌的摄入量,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缓解高胆固醇血症。

图文来源:现代护理周刊

文章作者: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云红

本期责编:仇家兴

-THE END-

现代护理周刊

护理行业权威媒体

投稿邮箱:xdhlbwx@126.com

来源:现代护理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