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牟县是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一个县城,1956年、张译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小乡村。那时候真是很穷,可以说正常的吃饭就是问题,1962年那时候因为缺东西吃、自己造成了浮肿,就缺蛋白、浮肿,六岁了还下不来床,而且后来自己又得哮喘,一到冬天就喘得起不来、睡不成觉,到处求医
张译,依生生物创始人、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疾病防控领域专家。
中牟县是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一个县城,1956年、张译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小乡村。那时候真是很穷,可以说正常的吃饭就是问题,1962年那时候因为缺东西吃、自己造成了浮肿,就缺蛋白、浮肿,六岁了还下不来床,而且后来自己又得哮喘,一到冬天就喘得起不来、睡不成觉,到处求医、到处治疗,与张译一起饱受哮喘折磨的、还有他的母亲,艰难的求医过程、让张译有了学医的想法,这样就能够好好照顾母亲,不过在当时、张译很难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成绩也不好,幸运的是、他的初中班主任改变了他的人生。那时候自己学习很差,但是他看到自己有学习潜力、就不让自己回家,那时候一放学以后、大家伙都回去帮家里干活,那你想、那初中的时候都能干一些活了,但是他不让自己回去,经常给自己留下来,叫自己在那学习,使自己的学习很快就上去了,原来可能自己就是倒数几名那种人,要没有自己这个初中班主任老师、自己估计自己就没考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也就谈不上以后的事了。考上高中的张译、开始向着从医的目标努力,由于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后,张译选择去乡卫生院学习,一年之后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术、回到村里,不少乡亲都慕名而来。当时,因为我们家庭也没有地位,做不成赤脚医生,做不成赤脚医生呢、反正是找自己的病人多,那时候自己在三里五村就很有名气了,对于那种缺医少药的年代、自己的水平还可以。由于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译在生产队的正常劳动时间受到了影响,为了给大家看病、他做出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因为你生产队是一敲钟,大家都去干活、集体劳动,那你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病人来找你咋去解决啊,自己就选择村里谁都不愿意干的活,干啥你都想象不到,就是挑大粪,高中生那时候很少,这是一个高中生你去挑大粪去、谁都认为不正常,但是正是因为自己选择了这、使自己有大量的时间去给别人看病,所以自己的医术迅速地提高、知名度提高,最后他们才能让自己去卫生所当卫生员,做医生、自己觉得他是个神圣伟大的职业,别人对你的这种信任、支撑着你想着要干好这样的事业。1977年高考恢复了,张译没有错过机会,他考上了开封市卫生学校的临床专业。自己的高中老师临考试之前、把自己叫出来,叫到河南大学,自己办了一个补习班,一个月的时间、给自己安排到开封,一考试还算不错、考了一个大专的分数线,最后录取的中专,自己也高兴得不得了,专业是我想象的、我喜欢的专业,虽说它是中专、但是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因为他知道来之不易、他就拼命地去学习,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去逛街去玩,这个概念基本上没有、大家都是要学习。在中专学习期间,张译不仅有了更多的医学知识,他还第一次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自己在学校第一次做动物实验,就是用狗做心脏手术,这是自己是助手、等于是副主刀,自己老师是主刀,最后的护理工作全是自己做,一周多以后这个狗死了、自己就觉得这个不对,它的因素肯定有其他外因,那自己就查原因,自己最后发现一个线索、乙醚过期了,自己再研究它的化学变化,乙醚、最后失效以后,它氧化以后,会变成哪些物质,我们就推理,它的毒性物质就是这样造成的,这就是自己做科学研究的第一次。
通过中专的学习,张译已经准备好回家做一名医生,然而就在此时、生活却给他浇下一盆冷水。当时老师想叫自己留校,自己说我家里这么穷、我得回老家 去做治疗工作。结果分到老家以后,直接给自己分到防疫站,自己当时都懵了、自己说到防疫站我能干啥呢,我的主项不是这个啊,咋会叫自己到这来,自己还找卫生局局长说,他说你这个学历低、医院得要大专以上,你是中专,他说实际上防疫站也是很好的一个单位。中专和大专、一字之差,却让张译感觉从天上掉到了地下,无奈之下、他只好去了防疫站工作,不成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进修,他很快就改变了对这份工作的看法。这一学习以后,自己又热爱上防疫工作了,自己觉得这个有意义,因为你这是搞了研究工作,医院就是对一个个体病人天天去处理、重复来重复去,这个很新鲜,教你如何去调查研究、如何去组织回顾性调查、如何去实施疾病管控,自己觉得这个有意思,自己就在这学了以后、觉着在防疫站工作跟我对口了,就热爱上防疫工作了。爱上防疫工作的张译、开始全心投入到工作中,而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激发了他创新的想法。在检验科给自己安排的第一件事、叫大便潜血实验,这个是最基础的、实习生都能做,这个方法就是用冰醋酸,大便加到试管里、再把这些试剂放到试管里去反应,大便一加进去、冰醋酸一加进去,一股刺鼻的酸臭味,那你可以想象酸加上臭味、那多难闻啊,一下子都飘出来了,还要到时候刷试管、那时候穷嘛,试管都反复使用,自己说这么差劲的东西咋会能存在呢,自己说能不能给它改良,去研究出一个新的方法。张译希望将实验简化成一次性反应出结果,这样就可以用一次性的设备取代需要反复刷洗的试管。最后确定用还原酚酞法,因为酚酞是两种性状,一个是氧化状态、一个是非氧化状态,这两个状态它产生颜色的变化、它的启动是谁呢,由血红蛋白来启动它,血多变得色重、血少变得色轻,用完了就扔掉了、不用洗,这是自己当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出来这个研究项目。凭借还原酚酞法潜血试验的改良应用及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张译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1986年到1988年、他还先后进行了地龙浸汤、脑膜炎奈瑟氏菌新培养基研究等多个项目,拿到了不少奖项,特别是对乙肝病毒传播的研究、更是让他有机会取得改写教科书的成就。老鼠携带了好多病毒,比如出血热、就是它携带的一种病毒,它传给人、造成出血热的流行,自己在做这个调查的时候、自己突然有个想法,就是以前做乙肝调查、发现有些不可解释的现象,比如乙肝、母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这一个家庭、父亲有乙肝,儿子有乙肝,但母亲没有,他们是生活密切接触,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有些甚至这一家就这一个人有乙肝,那你说它的来源是咋来的、在教科书上说,乙肝的传播途径和这个不符合,自己就想着它会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粪口途径,粪口途径就是大家常说的吃饭卫生不卫生、吃饭造成的传播,那自己就想谁跟食物密切接触啊、老鼠,特别是农村、一检测,百分之五六十的老鼠都有。仅证明老鼠携带乙肝病毒、还不足以证明它可以传播给人类,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张译必须寻求拥有更先进设备的单位进行合作,然而就是这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事、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当时是八几年,那时候的条件还很差,那自己就找谁呢、找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个专家、他是专门做乙肝的,自己到北京跟他联系、他说你发现这东西确实很有意义,那我们如果把它证实了、改写教科书了都。当时我们一商量,他说你拿一半资金、我拿一半资金,我想着拿个万八千吧、我去申请科研经费估计能给我,他一算得50万,他说你找25万、我找25万,那时候我们防疫站就几十个人、县区级防疫站就几十个人,我们那整个工资一年也没有那么多啊,这自己就想这辈子只能做点小事、干不了大事,这就纠结啊、心里头,自己就想办法、咋能突破它。巨额的研究经费、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在了张译的面前,他无时不刻都想找到越过大山的路,而这一找就是十几年。时间已经跨过了千禧年,此时的张译早已不是那个刚刚毕业的小伙子,然而、他心中对科研事业的那团火却越烧越旺,都说五十知天命、他不甘心在防疫站做点小项目就是他这辈子的命。自己出来的时候是46岁,2002年、这一年自己46岁,自己最后下决心、我再不出来,这一辈子就没有啥成就了,就是干点小名堂嘛、小打小闹干点小名堂,自己说我这人生都毁了,我一定要出来,当时单位劝,谁劝自己也没用,家里人也劝、你这么大了,到时候你出来了,万一不行了、背一些债务,将来你没有工资咋办呢,生活以后养老咋办,自己说这都不用想,农村人生活能力强,不行了、我们还去农村种地嘛、去生活,有啥呢、没有啥,饿死人的事、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放弃铁饭碗,46岁下海创业,张译的决心令人敬佩,但经商光有决心是不行的、只有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好商品,才能在商海站稳脚跟。自己那时候管狂犬疫苗管了好多年,那时候中国最先商品化的一个疫苗就是狂犬疫苗,自己就选中了狂犬疫苗进行研究,发现狂犬疫苗有很多值得去改进的东西,再加上狂犬病防治还有一个重要产品、就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前是用马血清去做的,那副反应大得很,医生不愿意用,病人不愿意用,打了针、那一反应,差点要命,那自己说这么差的东西咋去用呢。找到痛点、做出改变,这与张译当年改进潜血实验方法的情节如出一辙,他找到深圳的一家企业合作,自己出技术、对方负责生产销售。2002年的时候,自己出来时候跟他签的合同,到2004年、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上市销售,当年就赚了几千万,自己说这钱真是真好赚呐、原来咱不敢想啊、几十万都没敢想,赚那么多钱,因为产品好啊、这它有这个东西了,又没有副反应,医生愿意用、病人也愿意接受,供不应求。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当年被巨额科研经费逼近死胡同的张译、通过下海从商的选择,为自己的科研事业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通过研究免疫球蛋白,他不仅有了资金,还和许多专家成了朋友,而2003年突发的SARS疫情、更让他承担起了国家级项目的重任。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