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精英遇上了蒜:他这次Pick了成都乡村这个赛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4 16:39 2

摘要:“尝尝我们的新产品!”见到陈果时,他递来一个软糯Q弹的黑蒜请记者品尝,在东林稻蒜科创中心的一个展厅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大蒜制品,有的是陈果团队制作的,有的是他们下一步准备开发的。我们随后的谈话,也就围绕着大蒜开展。

“尝尝我们的新产品!”见到陈果时,他递来一个软糯Q弹的黑蒜请记者品尝,在东林稻蒜科创中心的一个展厅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大蒜制品,有的是陈果团队制作的,有的是他们下一步准备开发的。我们随后的谈话,也就围绕着大蒜开展。

大蒜,是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优势农产品,有着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往年这个时候,大蒜田里已是一派人声鼎沸的场面,今年气温偏低,蒜薹发育时间推迟,但各地订购蒜薹的客商早已把陈果的电话打爆,采购德源大蒜作为种蒜的云南种植户也早早地发来了订单。“打蒜薹是生产种蒜的必要环节,蒜薹的抽出,其实是在为蒜头的生长和膨大腾出空间、积累营养。”陈果道出其中的诀窍。

▲一望无际的大蒜

眼前的陈果,脸庞黝黑,一身休闲装,看上去朴素至极。然而,谁能想到,七年前的他曾是上海某顶级智库的高级合伙人。2018年,他做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百万年薪,来到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种大蒜。七年来,陈果舍弃了过往所有的光环,挤掉所有的泡沫,一头扎进东林村,让大蒜种植这个传统产业走向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道路。不仅如此,“德源种蒜”还走出德源,作为致富良方推广到凉山州等地,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成都力量。

向往脚踏实地的实业
一开始却亏了好几百万元

曾经的都市金领,拿着百万元年薪,陈果在很多人眼中是值得羡慕的成功状态,为什么要放弃这一切?“高薪并不代表我的能力。”陈果说,那时的他每天写PPT、作报告,有种莫名的虚无感,时常有脱虚向实的心理冲动。

▲在上海工作时的场景

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陈果来到德源街道考察,眼前这片充满“蒜香”的土地深深吸引了他。陈果当即决定,将未来事业的发展支点放在东林村,“这里的生态本底好,产业特色鲜明,还有城市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相信自己能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也能帮助村民鼓起腰包过上好日子!”

说干就干,陈果入股接管了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与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为邻,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发现东林村的大蒜虽然名气很大,但种植方式还非常传统,完全依靠人工。陈果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实施大蒜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同时推动将小田改大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他的努力,现在除了打蒜薹这个环节之外,其他的工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个中艰辛只有陈果自己知道。

然而,让陈果未曾想到的是,大蒜种植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后,却出现了亏损——前三年都在交学费,亏了好几百万元。

一记闷棍之下,陈果没有气馁,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寻找失败背后的原因,不断改进生产和经营的方式。

比如,施撒有机肥,规模化种植和农户小田完全不一样。陈果说:“我们预订的有机肥是大卡车送过来,到大路口后还要第二次转运,人工施撒的话,需要一周的时间。这一个环节可能就耽误10天,错过最佳的种植时机,遇到阴雨天气的话就会耽误更长时间,延续农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汲取教训后,我们将有机肥订小包装,用小卡车运到田边,再用有机肥施撒农机来作业。”

▲陈果和同事用无人机巡田

就这样不断地复盘和死磕细节,2022年开始,合作社成本控制优势表现出来。机械化和规模化带来的农资、农机和人力成本节约,每亩可以实现降本增效1000元左右。如今,合作社已吸纳社员800余人,辐射园区所涉及的四个村所有大蒜种植区域7000余亩,带动农户每年产销蒜苔5000吨、产销大蒜1万余吨,年产值近2.5亿元。

“德源的传统基地巩固后,我们又在红光街道拓展了2000亩稻蒜轮作基地。”陈果说,产业上规模后,合作社又在大蒜的衍生产品上下功夫,开发了德源黑蒜、德源黑蒜汁及黑蒜美食产品等。“黑蒜,是我们优选紫皮独头蒜发酵后制作的,在广东等地很受欢迎。”

▲陈果查看蒜薹生长情况

辐射云南新疆等地
串起一条20亿元的增收致富产业链

晨雾未散时,陈果已蹲在德源稻蒜现代农业园区田间,指尖沾满潮湿的肥沃黑土。他拨开一簇蒜苗,翡翠色叶片背面凝着夜露,在朝阳下折射出细碎的虹光。嫩绿的蒜薹如少女指尖般从蒜头探出,半透明薄膜包裹的嫩茎,在春风中舒展着身姿。“蒜薹长势很好,又是一个丰收年!”陈果从大蒜田里抬起头,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德源大蒜种植采取的稻蒜轮作方式,稻是辅助,蒜是增收的主角。以前,我们田间通行不便,一些地块三轮车都进不来,现在园区道路四通八达,收蒜薹的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合作社社员冯小华说起现在的稻蒜轮作,直呼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成片的大蒜田中,阡陌纵横、水渠密布,数字大田工作站实时作业,让管理人员实时掌控空气湿度、田间温度、病虫害情况等数据。“如有异常,后台会收到预警,动动手指就能把庄稼种好。”冯小华笑言。

▲东林村大蒜田的美景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冯小华还见证了德源大蒜2021年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等重要时刻。“如今,我们的合作社是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东林片区已创建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冯小华高兴地说,合作社现在配备了拖拉机、旋耕机、水稻播种机、大蒜播种机、大蒜分瓣机等现代化农机,省力省心省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合作社带头人,陈果还创新实施“德源种蒜基地+外部商品蒜基地”模式,在四川凉山州和新疆南疆进行了两年独头蒜种植试验,取得预期目标,还将独头蒜种植产业引入到云南大理、丽江等地,初步形成种业经济研发和总部在郫都、转化基地在区外的产业互动模式。

▲陈果团队开发的黑蒜

“以德源瓣蒜作为种蒜,在云南等地可以种出商品性高的独蒜,目前德源种蒜可满足下游10万亩商品蒜的种植面积,按亩产值2万元计算,整个产业链产值可以达到20亿元。”陈果说,为了这条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合作社正联手成都种业集团,全力研发培育新一代德源种蒜,让下游商品蒜独蒜率更稳定、果形更漂亮、抗病性更强。

创业路上不孤单
常常庆幸赶上了这班快速发展的列车

陈果的家在杭州,公司在上海,为何要来到成都乡村创业?“我的老家在四川,在上海工作了12年,一直想回成都,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陈果说,回到成都乡村创业七年,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回乡新村民,深刻感受到在这个广阔天地里,确实大有作为。

“以我所在的郫都区为例,几乎每个村都有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不少人和我一样,还当上了‘产业村长’,我们经常一起交流,有大家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创业路上并不孤单。”在陈果看来,大量人才回乡创业的背后,“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发挥了磁石般的效应。

▲德源稻蒜现代农业园区

陈果说,省、市、区的政策扶持,为他们团队事业做大做强提供了重要助力。采访中,陈果特别提到,德之源合作社在创建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过程中享受省市区财政补贴,省级补贴了20万元,市级15万元,区级10万元,他本人还享受到郫都区精英人才培训计划。

让陈果记忆深刻的是,创业之初郫都区给予了一次次的雪中送炭。“德源街道办很关心我们的生产生活,东林村村两委时刻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郫都区农业主管部门把我们作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培育,对我们提出的要做田型调整、购买农机、打造德源大蒜品牌、农业生产科技创新等举措都非常支持。”陈果说,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是各方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七年时间,陈果也见证了东林村从川西坝子的一个普通村落成长为全省知名的乡村振兴明星村。不但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全国领先的机器自动化与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步科股份也来了,在东林村的川西林盘中建起了研发基地,“艺术家部落”等文旅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而东林村所在的德源街道,也成为郫都区科创新城核心区域,新建成的成都科幻馆成为科幻文旅新地标,承办了一次又一次科幻盛会。

适应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陈果又和大家联手打造了谷予餐厅、柴烧陶艺基地等消费新场景。如今的东林村,有咖啡卖,有陶艺玩,既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又为当地年轻人提供聚会的场所。

“我时常暗自庆幸回成都赶上了这班快速发展的列车,甚至有点遗憾回来太晚了点。”采访中,陈果多次表示,“如果我错过了成都尤其是郫都区这几年的发展机遇,我想我会后悔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一 责任编辑 何齐铁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