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为育秧机添谷加土,播谷种、培基土、装盘……在机器“流水线”作业下,一盘盘秧苗盘被装填好,工人再将其放在循环机上“行走”,轨道装置360度无停歇地运转着,能够让秧苗均匀地沐浴在光照之中茁壮成长。
3月18日,走进高坪区长乐镇天云寺村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机械运转的嗡鸣声与秧苗的清香交织,勾勒出一幅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
在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为育秧机添谷加土,播谷种、培基土、装盘……在机器“流水线”作业下,一盘盘秧苗盘被装填好,工人再将其放在循环机上“行走”,轨道装置360度无停歇地运转着,能够让秧苗均匀地沐浴在光照之中茁壮成长。
“这座全自动智能化‘育苗工厂’占地500多平方米,配备了2台先进的全自动育秧机。”高坪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贺涛介绍说,传统育苗方式需在水中育苗,这台自动化设备单次育苗就可提供150亩水田机插,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成本和土地资源。
据了解,全自动智能化“育苗工厂”采用“全自动播种流水线+育秧全营养基质+暗化出苗处理+温控育秧大棚”的育秧模式,不仅能提高种子发芽率,还能保证秧苗质量。育秧时间也由原来的40多天缩短至15天左右,规模化的育秧每一亩还可以节约50元成本。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让水稻种植更高效更智慧。
得知村里有了“育秧神器”,周边村民纷纷将自家谷种拿过来育苗。“以前种田比较麻烦,需要经历整田、施肥、分厢、撒谷、覆膜等流程。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有了‘育苗工厂’,全程智能化,后期据说还会有插秧机器。”长乐镇天云寺村村民蒲国秀表示,他将自家3亩田的谷种拿到该服务中心育苗,现在种田省时省事,更省心。
同一天,在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千亩油菜基地,植保无人机正以精准的轨迹掠过花田,旋翼搅动的气流将药剂均匀洒向花簇。
“无人机飞防让春管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高坪区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沈文介绍,当前正值油菜生长的始花期,通过实施“一促四防”关键技术,利用无人机喷洒杀菌剂、磷酸二氢钾、速效硼等混合药剂,既能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又可防治菌核病、花而不实等四大威胁。传统人工防治每人每天仅能完成5亩作业,而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面积达40余亩,效率提升近20倍,让集中连片的油菜田实现统防统治成为可能。
在熊家桥村的示范田里,技术人员通过智能终端设定飞行参数后,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自主作业,药液雾化颗粒小,较人工喷洒更均匀。“过去人工打药总存在喷洒死角,现在无人机能覆盖沟壑田埂等复杂地形,每株油菜都能获得精准防护。”种植大户姚杨表示,飞防田块结实率同比提升10-15%,更精细的雾化喷洒使农药利用率提高30%,既降成本又减污染。”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高坪区的实践印证了智慧农业的含金量。当一粒种子在智能工厂里萌芽,一株油菜在无人机护卫下结荚,传统农业正褪去粗放外衣,换上“科技新装”。这条“效率与绿色并存”的转型之路,不仅让农田变成“聪明田”,更让农民端稳“科技碗”,为乡村振兴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全媒体记者 向欣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