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智能农机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棚”勃发展……迎着政策东风,鄂州,这颗镶嵌在长江经济带上的农业明珠,正以科技创新为犁,深耕新质生产力的肥田沃土,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着科技兴农的春日华章。
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智能农机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棚”勃发展……迎着政策东风,鄂州,这颗镶嵌在长江经济带上的农业明珠,正以科技创新为犁,深耕新质生产力的肥田沃土,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着科技兴农的春日华章。
阳春三月,走进湖北洪山实验室鄂州育种基地、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育种基地,只见试验田里犁铧翻飞,一片片沉睡了一整个寒冬的土地正舒展着“筋骨”,沐浴春日暖阳。
“这里即将播种的是‘华墨香’绿色营养超级稻。‘华墨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团队在鄂州选育的米饭型全谷黑米水稻新品种,具有良好的蒸煮特性和适口性,富含花青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比普通白米低15%,降低升糖负荷20%,稻谷可食用部分增加30%。”站在田头认真查看土地翻耕情况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汪雪松介绍,基地承担张启发团队领衔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及绿色营养优质稻新品种的培育、示范功能,自2014年以来,选育绿色超级稻品种47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品种5个、湖北省审定品种42个,部分品种远销海外。
种子
是农业的“芯片”
苗种
则是水产养殖的“芯片”
视线转向湖北海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鄂州育种中心,鱼苗鱼种孵化车间里,技术人员在开展淡水鱼类新品种选育。自2023年落户以来,该公司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研发成果转化、良种推广,为鄂州发展现代种业、武昌鱼全产业链提供强大源头支撑。
杜山镇武昌鱼产业基地航拍。方仲华摄
一场以种业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变革
在长江之滨加速推进
目前
鄂州有各类育种基地40多家
其中国家级种业基地3家
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种源保护到成果转化,种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施展着“魔法”: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生猪优质率、名特优水产品优质种苗占比等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水稻品种“华夏香丝”和水产品种团头鲂“华海一号”、长丰鲢入选省2023—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鄂州基地性状稳定的无刺武昌鱼(F2、3代)培育成功,武昌鱼原种场年产各类苗种2亿多尾……一系列良种在这片四季分明的土地上轮回繁衍,不断书写鄂州种业发展新篇章。
兑药、装药、起飞、喷洒……3月17日,在梁子湖农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两架满载肥料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穿梭于稻田上空,肥料如细雨般均匀落下。
“今年种植了600多亩水稻,并为周边近4万亩稻田提供农机服务。以前人工喷洒农药,一天最多完成几十亩地,有了科技加持,现在一天能覆盖几百亩。”站在田埂上,望着在农田上空翱翔的“铁鸟”,合作社负责人徐道才脸上满是笑意。
无人机飞防施药。新华网发 张兮摄
无人旋耕机纵横田间、无人插秧机稻田植绿、植保无人机喷药施肥……春耕时节,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大显身手,让春耕跨入“云端管理”时代。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这台农机导航终端能自动生成最优路径,新手也能轻松完成直线耕作。”在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本义向农户演示新型农机设备。
近年来,王本义带领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不断研发、升级各种农业机械,运用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实现了农机作业数据精准计算和农机具快速调度,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去年5月,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20台水稻直播机远销非洲安哥拉,实现“鄂州造”农机出口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安装智能北斗终端337台,北斗监测作业面积达56.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此外,鄂州还积极推动新一轮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大大降低了农民购买农机的成本,提高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当蔬菜种植邂逅智能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位于临江乡的鄂州市志超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30亩温控连栋大棚整齐划一。大棚内,韭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蔬菜全程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引人啧啧称赞。
整齐划一的双层智能温室大棚。戴曾婕摄
望着眼前的蔬菜大棚,徐志超的思绪回到了创业之初,“那时候还是露天种植,效益无法保障。”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他不断对大棚进行更新改造,从最初的露地种植,到竹制大棚、铁架大棚、钢架大棚,再到如今的双层智能温室大棚,融入的自动温控、智能雾化及自动滴灌等先进技术,不仅实现了夏天遮阳降温、冬天防寒保温,还极大地方便了机械化作业,让蔬菜的生长环境和工人的劳动条件都得到改善。如今,基地一年四季向各地供应新鲜蔬菜,年产蔬菜220多万斤,产值300多万元。
在蒲团乡山林生态养殖场的鸭舍,上岸后的蛋鸭住上了“楼房”。2023年,基地负责人夏三林对基地进行改造升级,智能鸭舍成了3万只蛋鸭的新家。在这里,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精准调控,供水、喂食、清粪、集蛋全程自动化。全封闭管理,鸭子健康无疫,粪污经传送带集中收集处理后,全部就近还田利用,实现了粪污“零排放”。鸭蛋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
一直以来,鄂州坚持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对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加快设施环境监控、水肥精准供给、病虫监测防控等装备研发与推广,实现农产品量质齐升。
截至目前,全市蔬菜在田面积为12.6万亩,月销售量为87万余吨;畜禽规模养殖场达214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为93.57%,农业生产正迈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鄂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