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播报0失误”很好,下次就别播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2-15 18:55 3

摘要:谁在意“播报是否有失误”呢?这不是用户视角,而可能是一种上位凝视视角,一种自我把玩、自娱自乐的审美视角,一种“形式压倒内容”的低阶专业视角。这种技术审美倾向,隐藏着电视新闻传播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美学,上视凝视的形式美学,而不是用户凝视的内容美学。如果我们

摘要:谁在意“播报是否有失误”呢?这不是用户视角,而可能是一种上位凝视视角,一种自我把玩、自娱自乐的审美视角,一种“形式压倒内容”的低阶专业视角。这种技术审美倾向,隐藏着电视新闻传播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美学,上视凝视的形式美学,而不是用户凝视的内容美学。如果我们的新闻有着非常硬核的新闻内容,即使播报时有点儿小失误,那又如何呢?内容为王,不是“0失误为王”。

吐槽青年出品

问诸君一个问题,你打开电视看新闻的时候,最关心什么?是关心新闻的内容,事实真相上的解渴程度,热点事件上的挖掘深度,主播的颜值,还是特别介意新闻主播有没有小失误?我想,正常的关注点,肯定是新闻内容吧。这就是我看到“AI播报0失误”这种媒介技术创新应用时的感受,0失误很好,但真正的媒体用户并不关心这个,他们关心的是播报了什么新闻,是不是贴近民生,突发事件中记者是否在现场,热点上有没有提供独家。

春节期间,某地广电集团的“地方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了0失误率,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AI浪潮之下,有网友对人工智能服务新闻工作点赞,也有人在留言区发出“播音专业学生碎了”“有了数字主播,真人主持人过完年后还有班上吗”等感慨。有媒体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已有播音专业学生因感到压力而更换了考研方向。

我的判断是,那些因为“某个热点”就立马更换考研方向的学生,可能本来就不配读播音专业;一个人因为某种新技术的出现立刻就丧失专业自信,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入这个专业的门。不是他抛弃了某个专业,而是他缺乏对这个专业的深层了解、不具备该专业不易被外物所惑的核心素养,而被这个专业所筛选和抛弃。一看到“AI播报0失误”就吓得更换考研方向,好像这个专业所有的核心素养、培养技能、职业追求就是围绕“0失误”,这是对一个专业的矮化认知。“AI播报0失误”对这个专业也是一种反向测试,在“避免口误”这种技艺上,机器人有某种超人能力,如果主播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读稿机器,那么这个工作应该交给人工智能,因为“读稿机器”是超人的,反向测试在于,主播在“播报新闻”上有没有机器不可及的绝对优势?

先说说这个创新,把“播报0失误”当成一个大大的媒体新闻融合创新点,本来就是缺乏用户思维的体现。就像本文开头所言,从用户视角来看,他们其实根本不是太在意新闻播报工具、技术层面的问题,颜值、腔调、气场、读稿的准确度,都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新闻内容,独家新闻,回应关切,热点在场,民生情怀,激浊扬清。真正应追求和彰显的融合创新,应该围绕“用户核心需求”去精益求精,而不是用户无感的那些边缘形式、边缘技术上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值得反思的是,当下人工智能在新闻融合的上应用,多集中在用户无感的花哨形式层面,而在新闻生产的核心功能上,突发事件中的突破,灾难现场的突进,新闻调查中的深度挖掘,毫无助益。我们的媒介融合,不要在工具化、技术化、机械化的低端层面炫技了。

谁在意“播报是否有失误”呢?这不是用户视角,而可能是一种上位凝视视角,一种自我把玩、自娱自乐的审美视角,一种“形式压倒内容”的低阶专业视角。这种技术审美倾向,隐藏着电视新闻传播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美学,上视凝视的形式美学,而不是用户凝视的内容美学。如果我们的新闻有着非常硬核的新闻内容,主播所播多是用户真正关注的热点,来自现场,热点中心,满足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好奇与期待,真正体现了“新近发生的事实准确客观之报道”这种关键新闻属性,即使播报时有点儿小失误,字念错了,地名中的多音字没读对,打磕巴了,停顿的地方有问题,那又如何呢?内容为王,不是“0失误为王”。

网络上有不少关于新闻主播口误的精彩合集,各种让人捧腹的失误名场面,播报“今夕何夕”上突然卡壳,“劳动节”播成“劳动姐”,“辽宁和沈阳”秃噜成“辽阳”,播报时手上的遥控器掉了,“死伤”读成“死桑”,“俄罗斯”读到“俄罗诗”“俄罗湿”,“马航失联”读成“马联失航”,等等。小小失误,又如何呢?即使读者截屏出来了,只是当成一个玩笑,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主播的喜爱。这些小口误,反而更让人看到了主播的不易,巨大直播压力上难免偶尔会有小小失误。小小口误,这种“人的痕迹”也让人感受到了播报新闻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一样,有压力,说话太快可能会秃噜,这个播报新闻的人带着与新闻匹配的情感、情性与情怀。重要的是新闻内容,小小口误,一笑了之罢了。

人工智能不断突破,它的应用进入很多领域,这些机器的“反向测试”是对很多专业想象的重构,是一种去机器化、去模板化的反身思考机会。如果你觉得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说明你平常做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和人的优势,说明你就是一个机器而已。AI冲击下,人们对机器“类人功能”的崇拜,跪倒在技术面前,背后是自身思维与功能的退化,人类花了无数年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如今却又为机器的类人功能顶礼膜拜,说明思维在退化,在技术狂飙突进的语境下缺乏思维和智能的超越性。机器人在“0口误”上比你厉害,你在新闻生产上相比机器人有没有优势?你在播报时对所播新闻的理解上、与用户的情感亲和互动上、对演播室突发的处置上,相比机器有没有优势?

不要把新闻播报工作矮化为工具。如果追求0口误,用户自己去生成新闻就行,多数社交平台本身自带文字转译功能,秒速能把新闻长文字转化成AI机器人声情并茂的播报,早就0失误了。这种技术语境下,那种“AI主播0口误”的价值何在?“AI播报0失误”很好,下次就别播了!当成一种技术外围层面的“反向测试”挺有意思,应该内容为王,不是形式为王。对了,我绝不是一个反技术的文化自恋主义者,而是一个珍惜自身专业、不易被新技术所惑、张扬人本主义的专业价值信奉者。

(声明,本公号排斥任何AI,绝不会以AI生成文字。敬惜文字和思想,保持写作自信,从拒绝机器做起。)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

来源:吐槽青年曹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