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牺牲最大的一次战争。
李小龙语:永生的关键在于拥有值得被人铭记的人生。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牺牲最大的一次战争。
这一幅由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优秀儿女用鲜血描绘的,世界近代史上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最悲壮而又最精彩的画卷,是从幅员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展开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播撒的抗日火种已燃成燎原烽火。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纵横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同凶恶的日本关东军浴血奋战。
在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中,有一位叱咤风云的“红枪白马”女英雄。
她机智过人。常常身着深灰色军服,腰系武装带,外穿羊皮袄,头戴黑色狗皮帽子,齐耳短发露在外面,黑里透红的英俊脸庞上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
她杀伐果断。往往手提一柄大砍刀,威风凛凛,勇武之气丝毫不输男同志。
抗联女英雄画像
她平易近人。每每深入基层,把群众工作搞得深入人心,以至于信赖有加的民众直呼“瘦李”、“李姐”,当地战士们则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她博学多才。频频朔风怒吼、大雪飞扬的战场上,她吟咏出了豪情如火的革命英雄主义诗篇《滨江述怀》: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她就是后来英名响彻神州大地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雕像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宁、李一超,27岁赴东北参加抗日斗争时化名赵一曼。
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佼佼者。
1927年9月,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习。在那里,她与同样来自黄埔军校的同学陈达邦相识并结为伉俪。
一年后,鉴于国内极度缺乏优秀干部,已有5个月身孕的赵一曼毅然拜别丈夫,只身回国。
1929年2月,赵一曼在宜昌产下一男婴,取名陈掖贤,乳名“宁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一曼主动请缨,与幼子洒泪分别,远赴东北,走上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赵一曼
1932年~1935年春,赵一曼从奉天工厂的秘密工作做起,历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区委书记。
她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坚壁清野,有力地支援了哈东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还亲自排兵布阵,组织农民自卫队。
她在左撇子沟率队第一次打伏击,牛刀小试就把日寇杀得人仰马翻,除两名敌兵侥幸逃脱外,其余全被打发回了东洋老家……
1935年秋,对敌斗争中成绩斐然的赵一曼,被委派到赵尚志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任政治委员。
从此,抗联队伍里多了一位能征惯战、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赵一曼
在少有的艰苦卓绝的作战条件下,赵一曼率部转战于哈尔滨以东黑龙宫、秋安屯一带,给日伪势力以沉重打击……
1935年11月,回师铁北的2团被数倍之敌包围在滨绥铁路附近的左撇子沟。
缺粮少弹的2团将士与日寇血战竟日,打退敌人六次冲锋。予敌重大杀伤,己方伤亡也很大。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赵一曼断然要求团长王惠同率大队突围,自己留下来掩护。
就这样,她带领少量战士,以大无畏的勇气与蜂拥而来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激烈的战斗
在险象环生的战斗中,赵一曼多处挂彩,左手腕被打穿,左腿膝盖被击断,左臀部也受了伤……
翌日突出重围之后,她与几个战友在候林乡小西北沟又与日军“讨伐队”遭遇。
激战中,再度负伤的赵一曼因失血过多而致昏迷,不幸落入了日寇的魔掌……
这样的结果令驻哈尔滨的日本军警喜出望外。被神出鬼没的抗联搅得寝食难安的关东军,非常急切的想知道抗联部队在松花江下游的作战意图以及我党的基层组织情况。
于是,日本特务头子亲自上阵,对赵一曼软硬兼施。后来见她不肯屈服,就开始动用各种非人的酷刑。
戏剧中的赵一曼形象
只可惜,敌人低估了这位曾被日伪报纸连篇累牍报道的“红枪白马共匪女头领”的钢铁意志。
赵一曼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始终坚贞不屈。只是愤怒地重复一句话:“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直到赵一曼生命垂危,敌人也没能从她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仍不死心的日寇,不得不暂时把她送进医院简单治疗,但几乎天天去病房里审问。
看她毫无妥协的意思,免不了又是一顿毒打。因此赵一曼身上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反复遭受摧残。
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定如初,宁死不屈。
赵一曼
就这样日复一日,她身上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使看护她的护士韩勇义以及其他医护人员深有触动。连负责看守她的伪警察董宪勋也分明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1936年6月28日深夜,董宪勋与韩勇义偷偷把赵一曼背出医院,乘坐事先雇来的小汽车来到距哈尔滨30里地的阿什河。
天朦朦亮时,一行人到达金家窝铺董宪勋的叔叔家中。傍晚又雇了一辆马车直奔游击区。
不幸的是,眼看离游击区只剩下20里的路程,敌人的马队追了上来……
再入虎口的赵一曼,遭到敌人更加丧心病狂的严刑拷打。她的右膀被日本军警生生用刀背击断了,一只手耷拉下来。
饱受摧残的赵一曼
为了得到赵一曼的口供,法西斯刽子手们甚至对她使用了他们最新“发明”的电刑。
然而,正如当时参加审讯的一个日本军官后来回忆时所说:
“我们都失望了。很难理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赵女士这样一个年轻女共产党员有如此钢铁般的毅力,竟然能长时间熬住帝国最新式的电刑。
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厉害的刑法了。”
这些残忍到常人无法想象的衣冠禽兽,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位视死如归的女英雄面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1936年8月2日,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赵一曼的遗书
在被日寇押往珠河刑场的火车车厢里,尚未真正跨入31岁门槛的赵一曼,给年幼的儿子写下了两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以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的遗书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啊~母亲到东北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
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
遗书抄件
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丝希望了。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两封家书总共不到400字,这位英雄的母亲竟然两次直呼儿子的乳名,七次呼唤“我的孩子”,以至于至今读来依然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这些家国情怀中饱含母子情深的弥足珍贵的文字,向世人无比鲜明地传递出一种别样的气壮山河。
这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叮咛,更代表了祖国母亲对所有华夏儿女的殷殷期盼……
《赵一曼》剧照
有道是“善恶到头终有报,无论来早与来迟”。日本法西斯被赶出中国5年后的1950年,伴随爱国主义影片《赵一曼》的上映,英雄的名字在新中国变得家喻户哓。
值得一提的是,观影的人丛中,就有赵一曼在遗书中深情呼唤的“宁儿”——陈掖贤,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电影中人人仰慕的女英雄就是自己的母亲。
1957年,一直尘封在敌伪档案里的赵一曼遗书终于重见天日。陈掖贤也通过组织得知真相。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亲眼目睹母亲遗书,陈掖贤止不住泪眼婆娑,当场把这份宝贵的遗书工工整整、一字不落地抄写了下来。
回到家中,心潮起伏的陈掖贤,把“赵一曼”三个字深深地刺在了自己的手臂上……
来源:史海钩沉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