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着就是受罪,不如让我替母亲偿命……”南昌监狱六监区民警刘力君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张特殊的信纸。信纸上,57岁的罪犯段某用颤抖的笔迹写着这样一段话,字里行间透出的绝望气息,让从事监狱工作近20年的他心头一紧。
“活着就是受罪,不如让我替母亲偿命……”南昌监狱六监区民警刘力君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张特殊的信纸。信纸上,57岁的罪犯段某用颤抖的笔迹写着这样一段话,字里行间透出的绝望气息,让从事监狱工作近20年的他心头一紧。
发现端倪,重点监控
时间回溯到2019年,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的段某入监服刑。这个曾经经营麻将馆生意的中年男人,在经历人生巨变后始终无法走出心理阴影。2022年,87岁的老母自寻短见的噩耗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得知消息后的段某在监舍床铺静静的坐着,自此变得沉默寡言,改造状态急剧下滑,甚至出现绝食倾向。
“他就像座‘活火山’,表面平静,内部却随时可能爆发。”监区心理咨询师刘力君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心理测评数据显示,段某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高达73分,超出重度抑郁临界值。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子因段某的犯罪问题与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父子间最后一根情感纽带也濒临断裂。
为确保监区安全稳定,六监区将段某列为重点矫治对象,由监区民警、心理咨询师组成的矫治小组,开启了这场挽救破碎灵魂的攻坚战。
制定方案,精准施策
“传统书信已无法触及冰封的心灵,我们要让家属‘走进’高墙。”在监区教育改造工作会议上,监区长刘哲提出创新方案。监区矫治小组调取段某近五年的会见记录,发现其妻子陈某从未探监,其子也只是偶尔才来会见和汇款,民警决定从亲属入手,打通段某的亲情之路。通过当地司法局的协助,民警了解到陈某在工厂打工维生,其子则在送外卖。2025年3月15日,当段某面对镜头录下忏悔视频时,他并不知道,千里之外的老家,一场精心设计的“家庭剧场”正在上演。
由监区民警刘力君牵头的矫治小组一行三人,来到了段某老家,找到了段某的妻子陈某。原来,自段某入监服刑后,家中断了经济来源,不得已陈某才来到外地打工,也无法进行会见。
“老婆,我错了,恳请你原谅我,你要好好保重身体,等我出来了好好报答你……”当民警将提前录制的视频播放给陈某看时,陈某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听着老公真诚地忏悔,陈某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我们这么多年的感情,我也不想放弃他,以后我也会抽出时间去看看他,帮助他积极改造早日回家。”
多番努力,初见成效
亲情是温暖的纽带,情感的寄托,3月19日的教育改造日现场,当监区活动室屏幕亮起时,段某的手指开始不自觉地颤抖。监区民警将现场拍摄段某妻子生活、工作等场景和段某儿子自拍的视频播放给段某观看,在视频中段某看到了妻子和儿子的生活、工作场景以及对其不断勉励的话语时,平时内敛的他控制不住地流下了激动、悔恨、内疚的泪水,他哽咽地说道:“谢谢监狱、谢谢监区民警能够让我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以后一定会好好改造,早日新生回家照顾他们……”
“教育改造工作不仅要打开有形的高墙,更要拆除无形的心墙。当我们借助家庭亲情融化罪犯内心的坚冰,用希望的灯火照亮回归的路,这是我们提升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关键。”六监区监区长刘哲在最后说道。
这场跨越高墙的亲情连线,不仅是一束照进高墙的暖阳,更是监狱提升执法温度的有力举措,监狱将立足实际、创新方法,持续提升教育改造质量。
供稿 | 六监区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