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机“下田记” ——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地可以这样“潮”系列报道之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20:01 2

摘要:春耕,承载着收获的希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如今,在三秦大地,从智能育秧车间到物联网农田,从无人农机到节水灌溉系统,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科技春耕图”。今日起,

编者按:

春耕,承载着收获的希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如今,在三秦大地,从智能育秧车间到物联网农田,从无人农机到节水灌溉系统,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科技春耕图”。今日起,陕西农村报推出“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地可以这样‘潮’”系列报道,聚焦智能农机、数字春耕、农业气象预警等新技术、新变化,讲述陕西各地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优势,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的生动故事。

眼下,正值春耕好时节,三秦大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机器当帮手、卫星当参谋,旋耕机自动避障、无人机精准喷施、全自动播种机走线笔直……放眼田间地头,各种智慧新农机开足马力,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云端”指挥……满满的创新科技,正在助力各地农业生产解锁“新密码”,一幅别样的数字春耕图越绘越有范儿。

新农机登场 “硬核”田间作业

3月19日,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屯南村的麦田里,一台自走式高杆喷雾机来回穿梭,所过之处,细密的水雾均匀喷洒,仿佛给麦田盖了一层“防护罩”。

3月19日,在临渭区官道镇屯南村的麦田里,自走式喷雾机正在进行除草作业。

“这机器比人工快十几倍不止。”看着在自家麦田里忙来忙去的农机,种粮大户吴科举放心地当起了“甩手掌柜”。

吴科举种了几十年庄稼,以往农忙时,他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就这还得雇人搭把手,费时费力不说,效率还不高。去年,吴科举把自家的地托管给陕西农家四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耕作,压根不用他插手。

今年春耕春管,吴科举的地里更是“科技感”爆棚。无人机穿梭在田埂上,监测苗情;测土机器人精准采集土壤信息,为种肥施用把脉开方;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田间轻松走直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轮番上阵,让吴科举大开眼界。

“把地图输进系统,规划好路线,农机就自动作业,犄角旮旯都不漏。”自打新农机接连进地干活,吴科举愈发觉得种地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不远处,一辆装有撒肥机的拖拉机正准备下地。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光坐在驾驶室内,手指在监控屏幕上点来点去,宽度、间隔、起点、终点……一系列参数飞快输入,不到一分钟,拖拉机就开启了自动撒肥模式。

“智慧农机不只省力,更是精准。”在李光看来,农户自家种,技术、农机都跟不上,“比如无人机施肥打药,每家每户地块小,不好管理。现在我们整村整片规划,加上不断更新农机,播种防治效果好,成本也节省了。”

这两年,李光和团队几人为当地1万多亩农田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吴科举家的70亩地,他和机手两人就打理得妥妥当当。

春风吹来,“吃饱喝足”的麦苗轻轻摇曳。吴科举算起了细账:前些年用传统方式,70亩麦田纯收入5万多元;去年托管后,虽然支付服务费,但人工、农资成本省了不少。

“关键是省心。”眼瞅着两个人、两台农机一上午就完成了除草施肥作业,吴科举乐得合不拢嘴,“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新农田亮相 田管轻松省力

三月,漫步在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笔直的机耕路两边,拔节生长的小麦绿油油的。小麦条锈病预报器、田间虫情监测仪、综合农情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移动泵站……一个个“田间卫士”各司其职,精准监测田里一举一动。

“这些设备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农业生产决策模型,可以实时开展苗情长势AI诊断、病虫害AI识别等。”种植大户任卫权打开手机APP,土壤湿度、养分等数据一目了然,“就像给庄稼做CT,缺啥补啥,成本节省了一大截。”

3月20日,在临潼区雨金街道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移动式喷灌机正为麦田浇水增墒。

麦田里,几台移动式喷灌机正在进行浇水作业,分布有序的滴灌管网等着开工。任卫权轻点手机屏幕,后台传感器传来的数据自动生成灌溉“处方图”。

“水肥一体化设备按图作业,比庄稼医生还懂庄稼。”任卫权说,这两年,田间上新了很多智能设备,数字技术贯穿生产各个环节,田管实现了一键可及,不光节本高效,粮食产量也提升了。去年他就测算过,采用智慧灌溉,一天能浇200百多亩地,每亩地一次节水60立方米左右,节约用水近60%。

眼下,临潼区54万亩小麦长势喜人,当地农技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小麦浇水、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在任卫权的麦田里,农技人员苏丹拔起一根麦苗边观察边说:“根系发达,长势均衡,从有效分布和总茎蘖数来看,今年亩产还能再提高一个档次。”

听了这话,任卫权咧着嘴直乐。“咱这农田装备好,加上专业技术指导,我心里更有底气了。”在任卫权看来,虽然自家麦苗长得壮,但镇压很有必要,这样能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此时,几台移动式喷灌机已经转战另一块麦田,数百个雾化喷头齐发力,细密的水雾均匀喷出,远远看去很壮观。

“这才是智慧农田该有的模样。”任卫权拿出手持设备,三两下操作好,一台小型无人机低空掠过麦田,高清摄像头转眼间就将苗情传了回来,“有了这些装备,每滴营养液都能作用在苗株生长的关键节点。后期咱精心管理,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

新服务上线 干活高效快捷

踏着春日暖阳,走进延安市甘泉县道镇甄家湾村田园农业工厂化育苗基地,只见一座座智能日光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黄瓜、辣椒、茄子、甜瓜等幼苗在科技呵护下旺盛生长,一派绿意盎然。

3月21日,在甘泉县道镇甄家湾村田园农业工厂化育苗基地,工人正在育苗。

和传统育苗不同,在这里,移动苗床载着穴盘缓缓前行,补光灯在轨道上有序穿梭,自动喷淋系统按照设定流程自主作业……推盘机、移栽机、无人运输机等自动化设备应有尽有,实现了育苗、移栽、培养、包装全程自动化。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刚到基地务工的村民马生燕啧啧称奇。她怎么也想不到,种地这种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活计,竟然可以这样干。

“我家种了2亩蔬菜,菜苗都是从这里买的,每株苗比市场价便宜,而且基地还提供托管服务,既科学又高效,种出来的菜品质好,不愁卖。”马生燕边嫁接育苗边高兴地说,“菜苗有人育,种菜有人管,我就腾出手到这里务工,不但能学技术,还多挣一份收入。”

这几天,正是蔬菜育苗关键期。在基地播种大棚内,一张张育苗订单明白卡,显示着订单户、订单量、品种、播期等信息。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正高速运转,基质搅拌、压穴播种、精准覆土……全流程一气呵成,每20秒就“吐”出一盘标准化的种苗。

基地负责人候佳喜介绍,借助物联网平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平板,就可以远程追踪棚内情况,实时捕捉客户种苗的长势。智能控制温光、机床水肥浇灌等系统,使所有参数都保持在蔬菜生长所需的最佳值。

“数字化蔬菜工厂让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提高3倍,种子损伤率几乎为零。”候佳喜告诉记者,基地每年订单化育苗稳定在800多万株以上,不仅可以满足全县菜农需求,还销往周边市县。同时,通过“公司+基地+订单+技术服务”的创新方式,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项服务,让大伙儿都能尝到科技种菜的甜头。

最近,农事繁忙,农机版“滴滴打车”也来了。利用休息时间,马生燕打开手机相关小程序,点击“我是农户”,在线叫车、在线派单等农事服务让人眼前一亮。

“只要下单,十来分钟农机就开进地,方便得很。”新服务越来越多,马生燕务工、种菜两头不耽搁,干起活来更利索了。

如今,智慧农机“家族”不断扩大,各种大块头装备和小精尖技术纷纷亮相田间地头,用各自的看家绝活和招式,打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让三秦大地春耕春管跑出“加速度”。有了科技撑腰,农户们一个比一个干劲大,增产增收的底气也愈发足。(记者 黄敏 文/图)

来源:陕西农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