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VH AWARD历届获奖作品展首次登陆中国,精选了第一届至第五届的大奖得主,以及第五届两组中国入围艺术家的七件作品。展览展示了一份汇聚新媒体艺术多元声音的动态档案,在亚洲不断变化的景观中探索文化、技术与身份的交汇点。

徐东柱,《千重天际》,2019,单路视频,8分10秒。受现代汽车集团VH AWARD委托创作
今年,VH AWARD历届获奖作品展首次登陆中国,精选了第一届至第五届的大奖得主,以及第五届两组中国入围艺术家的七件作品。展览展示了一份汇聚新媒体艺术多元声音的动态档案,在亚洲不断变化的景观中探索文化、技术与身份的交汇点。
拓宽对人类未来的理解近期正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呈现的作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激发了关于人与机器、过去与想象中的未来、现实与虚拟以及个人与集体身份的新视角。“VH AWARD历届获奖作品展深入探讨了与亚洲语境及其未来紧密关联的新媒体艺术家的多样性和原创性,”现代汽车艺术总监崔斗银表示,“通过他们独特的跨文化和跨历史实践,这些新兴艺术家挑战了传统的边界,并拓宽了我们对人类未来的理解。”

「VH AWARD历届获奖作品展」展览现场图,2025年3月8日至5月4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二层的整体展厅使用了具有反光性能的银色墙板隔离出一个个空间,观众行走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科幻感的世界。观众落座区域在设计方面也进行了独特的考量。从馆方处了解到,这样特殊的空间效果是为了增强观众体验而精心设计的。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手机端和各种流媒体平台日渐加速带来的体验,如何营造线下的氛围,邀请大家走入展厅感受时间和空间的独特魅力,是馆方设计之初的重要考量,包括不同作品前不同类型的家具类型,都在鼓励不同的体验方式。
苏巴什·特贝·林布,《拉丹巴泰耶姆;进行的将来》,2023,单路视频,14分51秒。受现代汽车集团VH AWARD委托创作本次展览是第一阶段,随后在6月进行第二阶段,届时将会展出五件作品,包括第六届VH AWARD大奖获奖作品(大奖得主将于6月17日在巴塞尔电子艺术之家揭晓)及四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持续推动艺术实验与互动。
VH AWARD历届获奖作品展
展期:2025年3月8日—2025年6月15日
艺术家:JEBAAK,贺子珂,金亨奎,陆明龙,徐东柱,苏巴什·特贝·林布,zzyw
地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1号
艺术家自述创作与时代相连JE BAAK
艺术与技术需要共存

生于1978年,首尔。毕业于首尔国立大学美术学院,后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他在首尔和伦敦举办过多次个展。

JE BAAK,《旅程》,2015,3D RPG动画,27分29秒循环播放。受现代汽车集团VH AWARD 委托创作
关于人类主体性的问题可以说是在一贯地被探讨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探讨这一主题的道路上,我所选用的素材和媒介一直在变化。而这次的《旅程》(AJOURNEY)这件作品,我主要采用了游戏这一形式来表达。我把游戏的背景设定为一个让人可以无目的地进行思考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发人们对于人类主体性的思考。同时,我还把游戏制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种美学元素,利用它独特的魅力来更好地呈现作品。在我看来,创作理念与视觉技术在我心中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非要区分开来,我的创作思路主要是围绕主题去寻找最匹配的视觉与技术表达方式。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视觉效果或技术表达凌驾于主题之上,仅仅成为吸引眼球或追求新奇的手段。但同时,合适的视觉与技术表达本身就是内容和主题。在当下这个时代,“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有些模糊。可能是因为“新”这个词本身就是相对的,总是在变化。对我而言,创作过程更像是在时代的大环境中遇到问题,然后去寻找最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这些问题的媒介。所以,无论是作品的主题,也就是内容方面,还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媒介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与时代相连。也因此,我在创作中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影像媒体、游戏、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手段。其实,艺术与技术之间一直都有着对话。要让这场对话既深入又有意义,两者必须共存,同时又要保持各自的本质。贺子珂探索环境与时间
生于1990年,贵阳。她的创作包括影像写作、表演、印刷物、装置和计算机程序。通过将个人记忆纳入她的研究和在地工作,她的作品揭示了时间、世俗生活和技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叙事探查其有序表面之下的混乱。
贺子珂,《乱码城市》,2023,单路视频,14分20秒。受现代汽车集团VH AWARD委托创作
这次展出的作品《乱码城市》(RandomAccess)有关个体在城市化和数字化进程中对故障、信息过载和遗忘的生存体验,也是对我生活的环境和深层时间的一次探索。它与我一直以来对技术、记忆和生命体验之间关系的关注相关,也是我在变化中的一个节点。对我来说,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它总是与一些影响今天生活的新技术有关,也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打开了感知和叙事的维度。而在新媒体之外,艺术是一个可以放入很多未定义之物的空间。我喜欢其中非物质的材料,例如声音,数据,文本,光线,电力和移动影像,我关注它如何帮助我们重组和理解时间、空间、情感与记忆,其实我觉得艺术和技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但是是否要使用和回应新的技术只是艺术家的一种选择。这不是一个必然的选项,然而技术的变化对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影响的确是所有人都难以逃避的,不同的创作者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应对方式,包括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也是一种很好的应对。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我们认为事物必然继续发展的预设。金亨奎人与人之间的悲喜
生于1983年,涟川。出生于一个在朝鲜战争时期从北部逃难至南部的难民家庭。作为一名活跃于韩国的媒体艺术家,他不仅执导了多部电影作品,还涉足K-POP音乐视频领域,展现了多样化的创作才华。我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状态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非常感兴趣。我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生活中的欢乐到痛苦、悲伤等情感的表达,并试图去理解这些情感背后的原因和过程。这次的作品描绘了韩国一些重要场所的风景,但在这些风景背后,其实承载着人们的伤痛与悲哀。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从远处看,人生像是一场喜剧;但当你走近细看,它却是悲剧。”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的历史交织而成的,作品中的风景虽然看起来美丽,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在参与VH AWARD之前,我有幸作为第二届大奖得主,亲自去到了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Electronica)驻留,那真的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在奥地利林茨驻留的一个月里,我收获了很多灵感。与众多艺术家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作品,让我有机会深入思考,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而且,林茨这座城市本身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能是因为我是东方人的缘故,对那里的土地、风的气息都特别敏感,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很特别的共鸣,也为我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陆明龙关于意外的后果
生于1982年,法兰克福,常驻伦敦。擅长融合电影制作、电子游戏和电子音乐,创造出奇幻的电影宇宙。他因提出“中华未来主义”概念而闻名,通过沉浸式装置作品,在科幻小说的视角下探索精神和存在主义主题。《黑云》(BlackCloud)延续了我对人工智能自主性、监控和企业逻辑的探索。我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不单单是它作为工具的功能——而是当人工智能发展出自己的欲望或焦虑时会发生什么?我讲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意外的后果,而不是反乌托邦。技术很少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运作。对我来说,新媒体艺术并不是关于特定的工具,而是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看待、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更多的是关于构建世界,而不是固定的叙事。我使用人工智能、仿真和虚拟环境来探索推测性的现实,比如替代历史、未来建筑,或者人工智能角色如何应对他们自己的存在危机。徐东柱
不断变化的地平线
生于1982年,首尔。他是一位跨学科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运用多媒体、视频、装置、平面设计及文本等形式,将人类学研究方法和文学想象与数字视听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涵盖纯艺、公共活动和商业项目的众多作品。在《千重天际》(AThousandHorizons)这件作品中,我选择了纸质书籍作为主要素材。纸质书籍,这一由自然材料精心打造的文化瑰宝,长久以来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意识、情感、感知体验、记忆,并记录历史,扮演着沟通的媒介。在这件作品中,我将书籍两页相接的部分比喻为地平线,并创作了一部影像作品,每当观众轻轻翻动书页,都会展现出一片片全新的风景。这些地平线在自然景观、抽象意象与具象物质之间自由穿梭,构建出一个时空交错的时空。如今,纸质书籍已不再是人们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从过去几千年里我们用指尖翻阅那些带有触感的“粗糙”纸页,到如今在光滑的数字屏幕上滑动手指,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经线性的思维模式,现在变得无方向地游移、超连接,并被算法所主导。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将不再那么依赖手指来操作。通过作品中的地平线风景,我希望能引导观众思考,在当今这个媒介与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人性所处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同时,我也希望这件作品能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仿佛同时开启了通往过去与未来的大门。站在这条不断变化的地平线上,观众可以自由地思考现实与虚拟、自然与文明、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以及物质与媒介之间的边界。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去思考这些复杂的问题,而是像阅读一本好书或书写个人日记一样,沉浸在自己的记忆与情感体验之中。苏巴什·特贝·林布技术取决于如何使用
生于1981年,特兰,林布旺。艺术家是一位来自尼泊尔东部的亚克通族(林布族)艺术家,从事声音、电影、音乐、表演、绘画及播客创作,尤其关注移民、气候变化以及原住民特性等主题。我正在展出的作品主要探讨的主题包括:将时间视为一种可以编织的事物、对民族国家概念的挑战,以及对原住民抗争的支持。这些主题是我过去4到5年里所发展和研究的一个批判性框架——我称之为“阿迪瓦西未来主义”(Adivasi Futurisms)。在提交VH AWARD提案时,我已经有了关于要探索的主题的想法。因此,在我被选为决赛入围者后,许多概念性的工作已经完成。由于我的作品通过原住民社区的视角讲述故事,我通常从与社区长辈和知识持有者的对话开始,讨论如何最好地将我们的语言、历史、民间传说和传统融入到作品中。然后,我与一位原住民作家和音乐家合作,为这部作品创作音乐。我与制作团队密切合作,访问拍摄地点,讨论无人机编排和视觉特效元素,并同时进行剧本创作。对我来说,剪辑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我进行许多创意决策、塑造作品的地方。对我来说,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当代技术来创作和制作艺术。它包含了一个非常广泛的实践和学科,可能包括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VR)、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AI)以及许多新兴技术的作品。我对在艺术中使用技术的想法持开放态度。人们常认为原住民社群反对发展,认为我们的方式与进步和技术相悖。但正如任何新的技术进步一样,这取决于我们想要如何使用它。zzyw对新媒体的潜力感到着迷
成立于2017年,常驻纽约。zzyw是由汪洋和漆贞贞组成的艺术及研究二人组,他们通过批判性的实践及研究去诘问统治性的技术方案与思想。他们的实践包括制作原型、生产游戏、研究、写作和教学计划。zzyw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化、政治、生态和教育层面的影响,同时探索提议其他可能的路线。
zzyw,《桃源》,2023,单路视频,13分25秒。受现代汽车集团VH AWARD 委托创作
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的作品始终关注一个问题:软件作为媒介的文化与政治逻辑。《桃源》并不例外,只是它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它试图构建一个世界,揭示我们日益互联的社会中,算法控制与人类自主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该项目对比了两个世界:UNO(通用网络观察者),代表一个为效率与透明度优化的超连接社会;以及一个由技术迷雾保护的本地网络村庄,它保留了不透明性和人类自主性。这里的自主性是指思考和进入内心世界的能力,是我们可以在没有外部干扰或外在压力迫使我们表达的情况下,去思考、反思和调解事物的空间。我们对新媒体的潜力感到着迷——例如实时互动性和程序性(它根据规则和逻辑能够自我演变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媒介内部工作。然而,重点一直是在媒介上工作——揭示、评论、凝视并自我反思它。有趣的是,互动性和新媒体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自动化”与“变异性”和“模块化”(借用列夫·曼诺维奇的框架)——往往通过利用这些特性本身进行解构。以我们的《物物物》(ThingThingThing)项目为例:它是一个平台,一个Git库,一个代码库——它深深植根于新媒体中——然而,它实际上是对媒介本身的批判性评论。就像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或一篇反思自己结构的文学作品——我们利用这些新媒体去拆解媒介,并将其呈现给观众,包括其中的神秘性、数学性和政治性。对于《桃源》(Other Spring),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电影现在算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媒介,但我们用它来检视新媒体的概念——互联网、自动化和算法的可预测性。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并尽力全面地进行批判。文 王雅静编辑 韩哈哈资料提供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