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位于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的怀集锦良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而有序,一排排缝纫机飞速运转,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裁剪、缝衣、包装、分类、打包,干劲十足……这是近日记者在该公司看见的景象,也是怀集县制衣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走进位于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的怀集锦良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而有序,一排排缝纫机飞速运转,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裁剪、缝衣、包装、分类、打包,干劲十足……这是近日记者在该公司看见的景象,也是怀集县制衣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在跨境电商平台带动下,2024年,怀集县服装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较2020年增长3倍多,同时带动就业超1.5万人,探索出山区县“借船出海、富民强县”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此模式下,该县广大妇女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龙头引领
构建产业发展雁阵格局
“我们本来在佛山开设工厂,为了做大做强,需要重新寻找厂址。怀集是个人口大县,拥有大量劳动力,同时还在大力发展新的产业园区。对于制衣企业来说,这样的条件非常合适。”锦良服饰经理何涛对记者说。
2020年,锦良服饰在怀集投产。当时,该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下滑,企业为求生存,瞄准了跨境电商平台。如今,借助跨境电商的“东风”,锦良服饰从8人小作坊变成约100名员工的大工厂,每月订单稳定保持在40万件,全年出货400多万件。
在希音、拼多多等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带动下,2020年到2024年,怀集县服装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从344户增长到1028户,形成以辰尚服饰、锦良服饰、鸿瑞服装等3家核心企业为龙头、超千家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3家核心企业带动县内其他1000多家注册企业(个体户)及200余家家庭作坊开展二手订单协作加工,形成覆盖工业园区、19个乡镇(街道)的“1小时供应链圈”,打造制衣产业雁阵格局。
如今在怀集,制衣产业构建了“核心园区+镇、村车间”三级体系。该县以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为中心,打造智能化示范园区,配置全自动裁床、智能吊挂系统等先进设备;在冷坑、梁村等19个乡镇设立卫星工厂,承接大批量基础订单;在乡村则建立“微型车间”,利用闲置房屋、祠堂等场所,发展钉扣、锁边等简单工序加工。这种分层布局使产业要素精准匹配,既保障核心企业高端生产需求,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适岗机会。
释放城乡协调效应
延伸富民链条
通过创新“跨境电商+家门口就业”模式,怀集县构建起多层次就业增收体系。电商平台对企业及生产作坊开展培训与赋能,针对留守妇女、返乡工人开展缝纫、质检、直播等专场培训,为服装制衣产业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形成“乡村振兴车间”“宝妈缝纫队”等就业品牌。
据悉,目前该县园区内的核心服饰企业能提供月薪4500-5500元技术岗位,吸引一批产业工人返乡就业;乡镇加工点则开发裁剪、缝纫等基础岗位,带动1.5万多名留守妇女、困难群体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
服装制衣产业中,“妈妈员工”占比较大。针对“妈妈岗”,锦良服饰加强对员工人文关怀,建立弹性工作制度,允许员工根据接送孩子、农忙等需求,灵活调整工作时间,破解育儿与就业之间的矛盾。这种人性化管理,大幅降低了员工流失率,企业生产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锦良服饰还在厂区内建设儿童托管室,并设有休息区、读书角、活动区、餐饮区,聘请托管教师,提供课后辅导服务等,解决妈妈在孩子放学后及假期“带娃”难题。
数字赋能
构建畅通跨境快速响应通道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怀集借助希音FOB合作模式,深化精准数据驱动,构建“云端接单+快速响应”的数字化运营体系,推动服装产业深度变革。该县鼓励企业利用希音平台数字化工具,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转型,降低库存及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借助希音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相关企业可实时了解全球消费趋势。企业还能运用智能排产系统,精准规划各个生产环节,从传统“以产定销”的模式转向“以销定产”的柔性供应链体系。怀集县3家核心供应商依托希音设计数据库,开发四季女装、潮流男装等100余个“爆款”品类,带动该县85%加工点接入希音订单管理系统,实现统一原料采购、品控标准和交货周期,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此外,怀集县还引进中通、顺丰、极兔速递等多家物流企业设立站点,持续优化物流体系。该县18家园区企业也建设标准化车间,通过集中裁剪、统一物流等方式,将每公斤寄件费用从5元降至1.7元,大幅度降低单位物流成本,助力“怀集制造”48小时直达希音华南仓,畅销欧美市场。
来源:知肇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