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到农村,我这把老骨头还真的有些话想说。记得年轻时我在村里当过几年支书,那时候村里人都指望着那几亩地过日子。可如今啊,别说年轻人了,连一些中年人也纷纷进城打工去了,地撂荒了,谁来种地成了个大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到农村,我这把老骨头还真的有些话想说。记得年轻时我在村里当过几年支书,那时候村里人都指望着那几亩地过日子。可如今啊,别说年轻人了,连一些中年人也纷纷进城打工去了,地撂荒了,谁来种地成了个大问题。
说起来也怪,当初搞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时候,那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当时村里每家每户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大家干劲十足,都想把自己的地伺候好。可谁能想到,几十年过去,土地承包制虽然解决了分配问题,却没解决“谁来种地”这个根本问题。你看现在的农村,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些老人和孩子守着家,地越种越少了。
就说我家吧,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就在城里工作,媳妇也是城里姑娘。每次回老家,他们俩看着地里的庄稼就发愁:“爸,这地咱们真得种吗?”我说:“不种怎么办?地不能荒着啊。”可他们哪懂种地的辛苦,我只好自己带着孙子下地干活。说实话,我这六十多岁的老头子现在干起农活来都有点吃力了。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情况。那时候大家刚分到地,都像打了鸡血似的。记得我们村有个叫李二柱的,他家分到的地特别贫瘠,但他愣是靠着一股子钻劲儿,把那块地侍弄得比别人的好。他经常跑到县城向农业专家请教,回来后就琢磨着怎么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家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可现在呢?那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全都跑去城市闯荡了,剩下的都是些守旧的老头老太太,还有就是那些不愿意折腾的“懒汉”。
其实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农村发展思路的问题。我们总想着通过土地流转就能解决问题,可问题是,流转来的地交给谁去种?现在的农民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的农民是为了吃饱饭才下地干活,而现在的人进城打工挣得比种地多多了,谁还会愿意回去种地?所以啊,单纯靠土地流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说了,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我们需要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可问题是,这种现代农业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大多数农村所缺乏的。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去年在县里参加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会。会上来了不少专家学者,讲得头头是道,什么无人机播种啦、智能灌溉系统啦,听得我们这些老农民是一头雾水。最后散会的时候,有个小伙子问我:“大叔,您觉得这些新技术有用吗?”我笑着说:“有用是肯定有用的,但关键是怎么让咱农民用得起、用得上啊。”
所以啊,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不能光靠喊口号,更不能光靠政策推动。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让农民看到种地是有奔头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负担。比如,我们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我们可以扶持一些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培训项目,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
当然,我也明白,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就像种地一样,需要耐心、需要坚持。但只要方向对了,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毕竟,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是应该继续推进土地流转,还是应该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又或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为解决这个难题出谋划策!
来源:自在